膀胱颈梗阻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怎么区别脑梗塞脑血栓脑出血
TUhjnbcbe - 2021/8/31 12:42:00

许多人得了脑血管病,分不清是哪一种,常把脑血栓说成脑梗塞,脑出血说成脑血栓等。虽然这三者同属脑血管疾病,但其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不同,治疗也各异。到底如何区分?下面为您详细介绍:

一、脑梗塞

1.脑梗塞(脑梗、脑梗死、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是脑动脉阻塞后出现相应部位脑组织的破坏,可伴发出血。发病机制为血栓形成或栓塞,症状的性质因病变累及的血管不同而异。脑梗占全部脑卒中的70%~80%。

2.病因:脑梗是由于脑组织局部供血动脉血流的突然减少或停止,造成该血管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坏死、软化,并伴有相应部位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缺失的症候。

3.主要因素: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体重超重、高脂血症、喜食肥肉,许多病人有家族史。多见于45~70岁中老年人。

4.临床症状:脑梗的临床症状较为复杂,它与脑损害的部位、脑缺血性血管大小、缺血的严重程度、发病前有无其他疾病,以及有无合并其他重要脏器疾病等有关,轻者可以完全没有症状,即无症状性脑梗;也可以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肢体瘫痪或眩晕,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重者不仅可以有肢体瘫痪,甚至可以急性昏迷、死亡。如病变影响大脑皮质,在脑血管病急性期可表现为出现癫痫发作,以病后1天内发生率最高,而以癫痫为首发的脑血管病则少见。

5.治疗:本病应注意重视高血压的治疗,尤为病史中已有过腔隙性梗塞者需要防止复发,同时应注意压不能过快过低。

二、脑血栓

1.脑血栓(脑血栓形成):在脑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形成的基础上,在血流缓慢、血压偏低的条件下,血液的有形成分附着在动脉的内膜形成血栓,称之为脑血栓。临床上以偏瘫为主要临床表现。多发生于50岁以后,男性略多于女性。

2.发病原因:脑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多见于中老年人,无明显性别差异,它是由于脑血管壁本身的病变引起的。脑血栓形成一般起病较缓慢,从发病到病情发展到高峰,多需数十小时至数天。这种病常在睡眠中或安静休息时发生。一些病人往往睡前没有任何先兆症状,早晨醒来时发现偏瘫或失语,这可能与休息时血压偏低、血流缓慢有关,但也有一些在白天发病的病人,常有头昏、肢体麻木无力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前驱症状。

3.动脉硬化:动脉硬化是脑血栓形成最为常见的病因,由于脑动脉硬化,管腔内膜粗糙、管腔变窄,在某些条件下,如血压降低、血流缓慢或血液粘稠度增高、血小板聚集性增强等因素的作用下,凝血因子在管腔内凝集成块,形成血栓,使血管闭塞,血流中断,从而使血管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坏死而发病。

4.临床表现:脑血栓形成可发生在任何一段脑血管内,但在临床上却以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的分支所形成的血栓较常见。

患者表现:中枢性偏瘫、面瘫及对侧肢体感觉减退。大多数病人神志清楚,头痛、呕吐者较少见,但若大脑前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主干阻塞形成大面积脑梗塞时,病情较重,常伴有意识障碍和颅内压增高的症状。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栓形成,则多见眩晕、恶心、呕吐、复视、交叉性运动及感觉障碍、构音障碍、吞咽困难、饮水发呛等症状。

5.治疗:脑血栓形成应根据缺血性卒中的病理生理变化,按不同时间分期来确定治疗方针、分期治疗。维持气道通畅,控制血糖在正常水平等整体治疗。溶栓治疗、抗凝治疗、降纤治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扩血管治疗等其他治疗。进行早期康复功能锻炼。

三、脑出血

1.脑出血(脑溢血):属于“脑中风”的一种,是中老年高血压患者一种常见的严重脑部并发症。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颅内血管畸形等,常因用力、情绪激动等因素诱发,故大多在活动中突然发病。

2.临床表现:临床上脑出血发病十分迅速,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肢体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的损害。它起病急骤、病情凶险、死亡率非常高,是目前中老年人致死性疾病之一。

3.高血压病:脑出血的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病,此类脑出血属于高血压病的一种最严重也是最高级别的并发症之一,可在短时间内出现极为严重的症状,甚至短时间内影响患者呼吸、心跳等基本生理活动,造成患者的死亡。在顾及其他所有诱因的基础之上,必须要强调一点的就是高血压必须得到有效的控制,才能有效的避免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生。在高血压病长期作用的基础上,任何可以诱发血压短期增高的因素都可以导致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生。

4.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可分为内科保守治疗、外科手术治疗。近年来研究表明,早期手术清除血肿可以使病死显著降低。

四、脑血栓与脑栓塞相鉴别

对于脑血栓和脑栓塞这两种疾病,常常易混淆辨别不清,它们虽然都属缺血中风,其实又不是同一回事。从发病机理上讲,脑血栓主要是由脑血管病变造成脑血管阻塞所致;脑栓塞则为身体其它部位栓堵塞脑血管引起。从临床表现上看,它们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如:

1、发病年龄:脑血栓发病年龄多较大多55岁以上;而脑栓塞则多发生20~40岁中青年身上。

2、病史:脑血栓多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短暂脑缺血发作及糖尿病等病史;而脑栓塞患者多有心脏病,特别是风湿心脏病、心房纤颤等病史。脑血栓形成之前,常有短暂脑缺血发作表现;而脑栓塞则很少有短暂脑缺血发作病史。

3、起病形式:脑血栓多为缓慢发病,常安静状态下,如睡眠中发病;而脑栓塞往往是活动中,特别是用力或情绪激动情况下突然发病。

4、症状表现:脑血栓多无头痛、呕吐等高颅压症状其偏瘫、失语等症状逐渐加重;而脑栓塞可有头痛、呕吐及意识障碍等偏瘫、失语等症状往往突然发生。

五、脑血栓与脑出血相鉴别

脑血栓(缺血性中风)与脑出血(出血性中风)都是脑血管疾病,二者的表现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大多见于50岁以上的人,以及程度不同的半身不遂,瘫痪一侧的鼻唇沟较浅,口角下垂,瘫痪一侧的半身感觉减退或消失,可能出现话语不清或失语等。但是,二者在治疗上却有许多不同之处,故在发病早期如能进行初步的鉴别,对病人的治疗是十分有益的。

脑血栓通常继发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有血栓形成,血流受阻以致相应的脑组织缺血、坏死;脑出血通常是在长期高血压和血管病变的基础上,由于血压骤然升高引起脑血管破裂而发病。

鉴别要点:脑血栓多在安静状态下发病,常在睡醒时出现症状,病情进展缓慢,偏瘫症状在数小时到数天内越来越明显,意识常保持清晰。脑出血多因情绪激动、脑力紧张、使劲儿排便、用力举重物等,促使血压骤升而突然发病,病人突然感到头痛,并伴有恶心、呕吐,病情往往在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内发展到高潮,随即发生偏瘫和意识模糊或昏迷,昏迷时病人呼吸深沉,带有鼾声。有的病人临床表现介于两者之间,仅靠临床表现难以鉴别,此时则需要做椎部穿刺检查,必要时还可以通过电子计算机X光断层扫描(CT)检查。

此外,发生脑血栓时,病人需要应用脑血管扩张剂、血栓溶解剂和抗凝剂治疗。脑出血病人需要安静,应尽量减少搬动,最好就地救治以防止出血加重,可用止血剂,酌用降压药物。

桃仁承气汤主治脑充血,预防中风,确有降血压的作用,可以凌驾于西药之上。本方剂不仅有著效,而且很合理。如果读者不信,尽可实地试验。试用的结果如何,欢迎响应,或批评。我们不以感情为用事,应以事实为依据。脑充血,是中风的前趋证,其证原因很多,大酒家,梅*潜伏,常习便秘,肥胖体形,性格急躁,遗传质,中年以后动脉血管硬化者,屡屡发现本证。症状则颜面潮红,头脑胀痛,或眩晕,或麻木,颈动脉搏动紧张,大便往往秘结,行动时自觉头重脚轻,步履飘浮,或者肢体某处感觉麻痹,或者齿龈胀痛,脉多弦紧。此时的血液循环加快,血流对血管壁的压力增大,西医叫做高血压(中医称为肝阳或孤阳。)若脑内毛细动脉血管因充血紧张而破裂,则发生中风(脑出血等疾患),轻者会出现一侧的半身不遂、言语障碍等症状,重者可能导致突然之死亡。在未患中风以前,西医之急救法为放血,即抽去静脉血若干,以降低血压。其实,此际之血液不患多而患不均,其头部上部则充血,而内部下部则贫血(肠部贫血所以便秘,足部贫血所以步履飘浮)。用大剂桃仁承气汤,不但以泻下而奏诱导的降血压作用,且可使血流归达于下肢,使足部温暖(高血压脑充血者,下肢多冷感)。处方桃仁承气汤,是张仲景《伤寒论》中著名之下瘀血方剂。用桃核仁五十枚去皮,生大*四钱,川桂枝二钱,芒硝二钱,炙甘草二钱,五味做煎剂,去渣,食前温服,当微利。

古代之治验,《伤寒论》云:太阳病,热结膀胱,少腹急结,其人如狂,血自下者愈,本方主之。(按:少腹急结,人如狂,显属肠部有积滞,而上部充血性之脑症状也。)

《儒门事亲》云,妇人月事沉滞,数月不行,肌肉不减,为瘕为沉,本方主之。(按:本方为通经剂)《证治大还》云,吐血势不可遏,胸中气塞,上吐紫黑血,此瘀血内热盛也。(按:以本方为降血剂)《张氏医通》云,龋齿数年不愈者,作阳明鬻靡治,好饮者多此。桃仁承气汤研细末,蜜丸屡服效。(按:是为充血性齿龈炎,以本方为降血剂)《柯氏方论》云,治女子月事不调,先期作痛,与经闭不行者。(按:亦以本方作通经剂)日本《芳翁医谈》曰,龋齿、断疽、骨槽诸种齿痛难堪者,余用验之屡有效,盖多属血气冲逆也。(按:此亦血上冲疾患)《青州治谭》曰,妇人久患头疼,诸药不效者,以本方则愈。(按:此必充血性头痛)医史《撄宁生传》,马万户妻,体肥而气盛,自以无子,尝多服暖子宫药,积久火甚,迫血上行为衄,衄必数升余,面赤脉躁疾,神恍恍如痴。医者犹以治上盛下虚丹剂镇坠之,滑伯仁曰:“经云:上则下之。今气血俱盛,溢而上行,法当下导,奈何实实耶,即与桃仁承气汤,三四下而愈。”(按:“体肥气盛”,其素禀为多血质,“面部赤脉躁疾,神恍恍如痴”,活现一脑充血症状,其不致脑出血而成卒中者,当系年事尚轻,脑部血管未硬变,故上冲之血,跑向鼻膜血管而出也)

又云一妇女,每好饮酒。一日大醉,忽妄语如狂,后卒倒直视,四肢不动……手足温,脉滑疾,不大便十余日,额上微汗出,面部赤,自胸中至少腹硬满,不能食。与桃仁承气汤,服之五六日,瞳子少动,手足得屈伸。至七八日大便通,呻吟十余日,诸症渐退。(按:脑充血因酗酒醉饱等而起者很多。本例症状“卒倒直视”“四肢不动”“手足温”“脉滑疾”“大便不行”“额汗”“面赤”“胸腹硬满”等皆为醉饱后肠中结积压血上冲而起脑充血症状,跃然纸上)

古代记载,例不胜举,兹姑不再赘,用将余之经验,撮录于后。王太太住山塘街,年四十五,形瘦身长,素患慢性支气管哮喘症,咳嗽气逆,每年秋冬常发作,发则不能平卧,特于夜间更甚。有时剧咳咯血,动则气逆。今年春,旧病未瘥,复增头痛,两眼发红羞明,目胞肿胀,发热38℃,大便不行。经西医注射爱法特灵及葡萄糖,维生素B类、维生素C等,并内服盘尼西林片(青霉素)剂。医治三日非但不见减轻,反陷入迷糊状态中。及邀余往诊时,患者目亦肿胀不能视物,神识知觉虽存在,但不知时之昼夜,嗜卧不欲言,询之往往不答。舌苔则*厚垢浊,腹部虽凹陷如舟,但小腹急结,腹部动脉搏动著明,心悸动亢进,遗尿竟不自觉,脉洪大而紧,因极而触知更显明,且重按弹力甚强实。余断为因喘咳宿病而伴动脉硬化,血压过高。与桃仁承气汤加远志、牛膝、川芎等诸药,一剂即松,三剂后诸症悉退,起坐索食矣。王君务本,南通籍,肄业苏高中。一日来诊,见其左侧颊车肿大如含胡桃,牙关拘紧,言语不利,同时左侧头痛,左耳内掣痛,形寒怕风,发热38℃,口腻痰多,舌体胖大,因颊车拘紧几不能伸展,大便每日自下,只略感不畅,脉紧有力。据称病起已七八日,经某西医注射磺胺类及含漱药水等无效,谓须切开排脓,他无别法云云。彼因畏开刀而转向余处,与桃仁承气汤,一服肿减,三服全消。乔司空巷丁姓少女,年约十八九,体材瘦小,未婚,患神经错乱,狂妄不宁,吵骂不休,歌哭无常,夜则通宵不寐。如是者已十多日,时余亦寓是巷,因邀余诊。至则见患者双目炯炯发光,眼结膜发赤,其势凶狠,欲扑人,孔武有力,高声狂叫,几不可接近。勉强乘机摸其脉,鼓指坚强。见其鼻孔有血渍,其家人疑系撞伤所致。询其月事及大便,其母谓大便不知其详,月经则有二三月不觉其来潮。因处大剂桃仁承气汤(照原方分量加五成),设法灌服。次日大便行,狂势较减,续服一剂得安眠,后减轻其剂,再服两三剂而愈。其余上部充血性病例,以本方治愈者甚多,例不胜举,且大都因诊务匆忙中遭遇到,以事繁不及记录,时过境迁,遗忘者多。上述数方例为其中印象之较深者,然姓名及详细住址亦多模糊矣。又本方不仅奏著效于上部充血诸症,且对于胎盘残留而子宫出血不止亦有卓效,而可免去刮子宫之手术,产妇科专家曷一试之。胎盘残留,大都发生于流产后。因妊娠早期流产后,胎盘往往不能整个地完全剥离而下,若残留一部分在内,则不拘或大或小,均属所谓子宫内异物,其子宫势必依自然作用而起收缩运动,以图排除此异物的残留。子宫收缩运动愈盛,出血愈多。残留的胎盘一日不下,子宫的运动一日不停,流血亦一日不止。此即为西医产妇科的唯一疗法,为施手术刮子宫,以器械刮除此残留的胎盘,则血自止。否则任凭你用昂贵的止血针注射或内服,均不相干,即使服阿胶等任何中药止血,亦无济于事。于是知医学,无论中西,对于疾病诊断而施原因疗法之所以重要也。

吴兴沈联芳先生之内弟郑君,住苏州护龙街(现名中正路),其夫人妊娠四五月流产,后流血涓涓不绝,延至月余后,血愈出愈多,因高度贫血而时时头晕目花,胸闷泛呕,小腹攻痛。产科医某谓胎盘残留非刮子宫不可,医院,否则有生命之险。郑君畏手术,迟疑不决,由联芳先生介绍,邀余诊。患者出血过多,颜面苍白,脉细而弱,舌略紫,苔薄白,唇色亦白,心脏搏动尚正常,大便三四日不行,视其神气已十分疲惫。时余思唯有桃仁承气汤可适应,但以其方衰弱甚,颇踌躇不决,嗣再三考量,毅然决然处以本方(原方分量)证加当归四钱、*芪三钱、别直参二钱与之。翌日再诊,精神较好而流血著减,唯小腹尚感不适,原方略减轻分量。三诊时血全止,易方为当归芍药散,嘱服两剂。至第四日于小便后(其时流血早止)落下如鱼肠状一片长约二寸许于搪瓷便斗内,赫然残存之胎盘得以剥离而自下也。后以当归芍药散方加减调理,旬余而痊。桃仁承气汤作用的研究:本方剂之主药为桃仁,桃仁之有效成分现在尚未明了,我人只能于古人应用方剂考求其记载。考证古方之用桃仁者逻辑而得结论曰,桃仁主治瘀血,少腹满痛,故兼治肠痈及妇人月水不利。(按:是为通经药)次为桂枝,桂枝主治冲逆,旁治奔豚,头痛发热,恶风汗出身痛。(按:是为降冲药。“奔豚”亦冲逆之症也。)次为芒硝、大*,二物为泻下剂,主治腹满腹坚等症外,对上冲则为诱导的作用,对通经,则为使邻接脏器起充血的作用,为一般泻下剂之通性,可不得烦言而解也。末为甘草,甘草主治急迫,故治里急痛,挛急,旁治厥冷烦躁冲逆等诸般急迫之*。(按甘草决不如西药中之矫味或赋型等药而毫无作用者,观于此,可知仲景经方之配伍,颇含深意。本方剂于解析的个别药效略如上述,已可概见其作用之所在。但综合的煎剂,各个药物相互相须的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其具有的作用机制尚不了解,科学上所不明的所谓神秘而不可思议的,其具有的作用机制尚不了解,科学上所不明的所谓神秘而不可思议的,适于生理自然的“降逆止痛、活血化瘀”及剥离胎盘等作用,正值得我人之探索及研究也)

“脑卒中”又称“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种疾病,该病发病时间急,危害性大,瘫痪或者死亡率较高。目前针对脑卒中造成的并发症、后遗症,除西医常规处理方法外,中医醒脑开窍针刺疗法的临床效果显著,副作用小,是治疗该病非常不错的选择之一。

醒脑开窍针刺法是天医院石学敏教授发现的一种针刺方法,主要作用是保存最大量的脑细胞,使萎缩变性的细胞恢复正常的形态结构,保证组织存活,并增强日渐衰弱的脑生物电活动,使其能发出正确的神经信号。

醒脑开窍针法组成与操作:组成:内关、人中、三阴交为主穴以醒脑开窍,滋补肝肾。极泉、尺泽、委中为辅穴以疏通经络。还选风池、完骨、百会以补益脑髓;金津、玉液或咽后壁放血及上廉泉改善语言功能和吞咽功能;手指握固加合谷;足内翻取丘墟透照海。

(1)人中:斜刺0.3-0.5寸,用重雀啄法至眼球湿润为度。作用:醒脑窍,通脑络。用于治疗精神意识思维障碍,语言功能障碍,优势半球损伤等常见的脑卒中症状。

(2)内关:直刺0.5-1寸,捻转提插结合泻法1分钟,使针感向指尖或者向手臂上方传导。作用:醒心神,开心窍。用于治疗脑卒中患者神昏谵语,心神不宁等症状。

(3)三阴交:直刺1-1.5寸,捻转提插结合补法,以下肢抽动3次为度。作用:滋补肝肾。用于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瘫痪,肌力小于3级,肌张力不高的患者。

(4)丘墟透照海:直刺1.5-3寸,改中风后善足内翻症状。

(5)金津、玉液及咽后壁放血:用毫针散刺,改善脑卒中后语言功能和吞咽功能。

(6)上廉泉:直刺1-1.5寸,改善脑卒中后语言功能和吞咽障碍。

(7)尺泽:直刺1-1.5寸,用提插法使肢体有抽动感,治疗上肢瘫痪,肌力小于3级,肌张力不高患者。

(8)百会:平刺0.5-0.8寸,使局部头部或者从头部向下有发麻发胀的针感,以达到升阳举陷,醒脑络的功效。改善脑缺血缺氧。

(9)风池:针尖微下,向鼻尖斜刺0.8-1.2寸,补益脑髓,改善脑缺血缺氧。

(10)完骨:平刺0.5-0.8寸,补益脑髓,改善脑缺血缺氧。

(11)合谷:直刺0.5-1寸,改善中风后手指握固症状。

续命汤是古代治风的准绳,今总结共有10首

一、续命汤是古代治风的准绳

古代治疗中风,盛行应用续命汤。

续命汤自古以来就是历代医生治疗中风的重要方剂,如大、小续命汤,收录在《古今录验》里。

这些方子流传的时间很长,《金匮要略》中也有收录,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卷八·诸风》中收录更全,是古代五脏偏枯中风的通治方,也就是中风的专病专方。

这些方子被唐宋医家奉为治风的准绳,在唐宋以前辨治真中风,主要就是用这些续命汤来加减化裁,治愈率是很高的。孙思邈深有体会,认为“以古法用大、小续命二汤,通治五脏偏枯贼风”,“续命汤……效如神”,“诸风服之皆验,不令人虚”。(《千金要方》

明末清初医家汪昂在《汤头歌诀》中小续命汤下的按语里说“此方今人罕用,然古今风方,多从此方损益为治”。说明续命汤是古代治风的根本方。

陈修园在《医学三字经·中风第二》中对续命汤的理解更为深刻而简要:“人百病,首中风,骤然得,八方通,闭与脱,大不同,开邪闭,续命雄。”

然而到了金元时期,对中风的认识便开始转变了,逐渐抛弃了中风从风论治的大法。

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张从正等医家各持一说,刘河间主心火暴盛;张从正主肝风内动;李东垣主形盛气衰,本气自病;朱丹溪主湿痰生热。

后世大都效法这些学说,以为中风是心火、痰热、肝风内动等所致,治之多用平肝潜阳、清火化痰等药,而将自古辨治中风的良方续命汤弃而不用,这实在是舍本逐末。

二、续命汤用途广泛,亟待广发潜力

对于中风,唐代医家孙思邈从临床特征上将中风分为偏枯、风痱、风懿、风痹四种类型,主要病因就是风邪。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风痹”不能算作中风病一类的病证,而应该属于风湿痹证的范畴。

对于中风的治疗,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八·治诸风方》中说:“夫诸急卒病多是风,初得轻微,人所不悟,宜速与续命汤。”并在《千金要方》中收录了不少以治风为主的大、小续命汤等古方。

中风,不仅古代有,现代也是发病率非常高的大病、重病,如果得了中风,也就是现在的脑卒中,就可以据证应用续命汤,应用续命汤最好在24小时之内就开始服药,这样疗效是最好的。

大家在临床上也都看到了,西医治疗中风的方法就是大量地输液,这样的治疗,我个人认为大多数会留下偏瘫的后遗症,这种情况在临床上也是非常多见的。

中风就是一个寒热错杂的病证,得病后血瘀水饮互结痹阻不通。病人罹患中风,原本就因真阳虚损,气不化水饮为津液,瘀血水饮互结,而大量的输液,实际上就是增加了体内的水饮,加重了气机的不通、脉络的瘀凝,病邪不能祛除而滞留了,怎么能没有后遗症呢?

因此,得病后要通表透里,开门祛邪,以活血祛痰逐饮为治,不能太过增加水饮。

自古治疗中风盛行续命汤,而现今鲜有会用者。

由于续命汤被人忘却太久,现今,明白续命汤的奥旨、会用或善于应用续命汤的医生极少。中医辨治中风的有效率也大为下降,治疗中风的阵地现在竟主要是以西医为主了。

续命汤方药囊括多首经方,扶正祛邪,内通外透,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不仅治疗中风,而且可以治疗外感、内伤、皮肤等临床各科病证,应用范围很广,潜力很大,有待挖掘和发扬光大。

三、《千金》续命方 各自有特长

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孙思邈列出了系列续命汤的方药和主治,非常重要。

我归纳了一下,在《备急千金要方·卷八·诸风》中有9首方子,在《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脾脏方·肉极第四》中有1首方子,总共有10首续命汤方。

这十首方子虽大都治疗中风,但在方药配伍主治上也有各自的特色。

现在简单来谈谈这些方子的功能主治,这些续命系列方除注明者外,都是《备急千金要方·卷八·诸风》中的方子。

1、小续命汤系列方

(一)小续命汤之一

主治:治猝中风欲死,身体缓急,口目不正,舌强不能语,奄奄忽忽,神情闷乱。诸风服之皆验,不令人虚。

药物:麻*、防己(崔氏《外台》不用防己)、人参、*芩、桂心、甘草、芍药、川芎、杏仁各一两,附子一枚,防风一两半,生姜五两。

用法:上十二味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三沸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三服甚良。不瘥,更合三四剂必佳。

取汗随人风轻重虚实也。有人脚弱,服此方至六七剂得瘥。有风疹家,天阴节变,辄合服之,可以防喑。

加减:一本云,恍惚者,加茯神、远志。如骨节烦疼,本有热者,去附子倍芍药。

(二)小续命汤之二

主治:治中风冒昧,不知痛处,拘急不得转侧,四肢缓急,遗失便利,此与大续命汤同,偏宜产后失血,并老小人方。

药物:麻*、桂心、甘草各二两,生姜五两,人参、川芎、白术、附子、防己、芍药、*芩各一两,防风一两半。

用法:上十二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三)小续命汤之三

主治:治风历年岁,或歌,或哭,或大笑,言语无所不及,宜服小续命汤方。

药物:麻*三两,人参、桂心、白术各二两,芍药、甘草、防己、*芩、川芎、当归各一两。

用法:上十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覆取汗。

2、小续命汤还可治疗痹证

小续命汤的用途很广,不仅能治疗中风,还可以治疗痹证。

清代医家汪昂在《医方集解》中说:“小续命汤(六经中风通剂)治中风不省人事,神气溃乱,半身不遂,筋急拘挛,口眼喎斜,语言蹇涩,风湿腰痛,痰火并多,六经中风,及刚柔二痉。

……按中风有解表攻里行中道三法。……此治冬月直中风寒之方。亦麻*桂枝之变法……昂按:此方为治风套剂,今人罕用,然古今风方多从此方损益为治……本方去防风、防己、附子、白芍,加当归、石膏,即古今录验续命汤,治中风痱,身不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能转侧,录验方去人参,加干姜、*芩、荆沥,即千金大续命汤,通治五脏偏枯贼风。”

清代名医魏之琇在《续名医类案·卷十三·痛痹》中举了一个痛痹的病案:“陈良甫治一妇人,先自两足踝骨痛不可忍,次日流上于膝,一二日流于髀骨,甚至流于肩,肩流于肘,肘流于后溪。或如锤锻,或如虫啮,痛不可忍,昼静夜剧,服诸药无效。陈诊之,六脉紧,曰∶此真历节症也,非解散之药不能愈。但用小续命汤一剂而效。”

从这个病案可以看出,小续命汤还可以治疗痹证,也就是现在的风湿热多关节炎。

3、大续命汤系列方

(一)大续命汤之一

主治:治肝疠风,猝然喑哑。依古法用大小续命二汤通治五脏偏枯贼风方。

药物:麻*八两,石膏四两,桂心、干姜、川芎各二两,当归、*芩各一两,杏仁七十枚,荆沥一升。《千金翼》有甘草。

用法:上九味咀,以水一斗,先煮麻*两沸,掠去沫,下诸药,煮取四升,去滓,又下荆沥煮数沸,分四服。能言未瘥,后服小续命汤。旧无荆沥,今增之,效如神。

(二)大续命汤之二

主治:大风经脏,奄忽不能言,四肢垂曳,皮肉痛痒不自知方。

药物:独活、麻*各三两,川芎、防风、当归、葛根、生姜、桂心、茯苓、附子、细辛、甘草各一两。

用法:上十二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分五服,老小半之。若初得病便自大汗者减麻*,不汗者依方。

上气者,加吴茱萸二两,厚朴一两。干呕者,倍加附子一两。啘者,加橘皮二两。若胸中吸吸少气者,加大枣十二枚。心下惊悸者,加茯苓一两。若热者,可除生姜加葛根。初得风未须加减,便且作三剂,停四五日以后,更候视病虚实平论之行汤,行针依穴灸之。

(三)大续命汤之三

主治:治与前大续命汤同(大风经脏,奄忽不能言,四肢垂曳,皮肉痛痒不自知),宜产妇及老小等方。

药物:麻*、川芎各三两,干姜、石膏、人参、当归、桂心、甘草各一两,杏仁四十枚。

用法:上九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外台》名续命汤,范汪同云,是张仲景方,本欠两味。

4、西州续命汤系列方

(一)西州续命汤之一

主治:治中风痱(一作入脏),身体不知自收,口不能言语,冒昧不识人,拘急背痛,不得转侧方。

药物:麻*六两,石膏四两,桂心二两,甘草、川芎、干姜、*芩、当归各一两,杏仁三十枚。

用法:上九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麻*,再沸掠去上沫,后下诸药,煮取四升。初服一升,犹能自觉者,勿熟眠也。可卧,厚覆小小汗出已,渐减衣,勿复大覆,可眠矣。前服不汗者,后服一升汗,后稍稍五合一服,安稳乃服,勿顿服也。汗出则愈,勿复服。饮食如常,无禁忌,勿见风。

并治上气咳逆。若面目大肿,但得卧,服之大善。

凡服此汤不下者,人口嘘其背,汤则下过矣,病人先患冷汗者,不可服此汤。若虚羸人,但当稍与五合为佳。有辄行此汤与产妇及羸人,多有死者,皆为顿服三升,伤多且汤浊不清故也。但清澄而稍稍服,微取汗者,皆无害也。

(二)西州续命汤之二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脾脏方·肉极第四》

主治:肉极,虚热,肌痹淫淫如鼠走,身上津液开泄,或痹不仁,四肢急痛。

药物:麻*、生姜各三两,当归、石膏各二两,川芎、桂心、甘草、*芩、防风、芍药各一两,杏仁四十枚。

用法:上十一味咀,以水九升先煮麻*除沫,下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四服,日再。

“日再”就是说,白天服用两次,夜晚服用两次。治疗中风,病如果不好,服药不要间断,也可以每天两剂药,药力不能间断。

这个方子,疑似仲景《古今录验》续命汤,这比刚才说到的《古今录验》续命汤多了防风和*芩,加了这两味药,疗效会更好。

大、小、西州续命汤都是古方,《外台》称小续命汤出自《小品方》,这些续命汤在一些古方书中的收载互有出入,如《千金》所载的大续命汤中有石膏、*芩、荆沥等,都可以据证选用,不影响疗效。

5、续命散系列方

(一)大续命散

主治:八风十二痹,偏枯不仁,手足拘急,疼痛不得伸屈,头眩不能自举,起止颠倒,或卧苦惊如堕状,盗汗,临事不起。妇人带下无子。风入五脏,甚者恐怖,*来收摄,或与*神交通,悲愁哭泣,忽忽欲走。

药物:麻*、乌头、防风、桂心、甘草、蜀椒、杏仁、石膏、人参、芍药、当归、竹茹(《千金翼方》作川芎)、*芩、茯苓、干姜各一两。

用法:上十五味治下筛,以酒服方寸匕,日再。稍加,以知为度。

(二)续命煮散

主治:主风无轻重,皆治之方。中风,言语蹇涩,四肢痑曳。

药物:麻*、川芎、独活、防己、甘草、杏仁各三两,桂心、附子、茯苓、升麻、细辛、人参、防风各二两,石膏五两,白术四两。

用法:上十五味粗筛下,以五方寸匕,纳小绢袋子中,以水四升和生姜三两,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日日勿绝,慎风冷。

吾尝中风,言语蹇涩,四肢痑曳,处此方日服四服,十日十夜服之不绝,得愈。

(三)李可老中医的加味续命煮散

说到了这个续命煮散,谈谈李可老中医的加味续命煮散。

年12月23日在广西南宁召开的首届扶阳论坛上,李可老中医介绍了他在这个《千金》续命煮散的基础上创制的加味续命煮散,加味续命煮散曾治好了他自己的中风。

主治:李可老中医说,加味续命煮散“主治诸风无分轻重,节至则发,这个方子比大小续命汤(应用)更广泛,可以治急中风、慢中风、中风后遗症都有很好的效果……出现中风的预兆,或者手指麻木,或者某个地方肌肉跳动抽搐,或者出现比较重的麻木,就可以用它预防”。

药物:麻*、川芎、独活、防己、甘草、杏仁各三两,肉桂(用紫油桂较好)、附子(生附子比较好)、茯苓、升麻、辽细辛(辽细辛力量比普通的细辛效果好)、人参、防风各二两,生石膏五两,白术四两(一两按15g计算)。

用法:上药一并打成粉,混匀备用。一天服14g,用两层纱布包。

14g药粉加生姜45g,mL水煮到mL左右,一天分4次服,3小时一次,如果病很重,就可以加倍,24小时不要断药,就是孙思邈说的“十日十夜服之不绝,得愈”。

李可老中医说,急性期用这个方子也有效。

急性期先用三生饮(生南星、生半夏、生川乌,加g生蜂蜜,加适量水煮好后加九节菖蒲30g,麝香0.5g),分次服,把病人救醒以后再用这个方子(加味续命煮散)来纠正四肢偏瘫。

点穴推拿治中风偏瘫,半身不遂

第一式:病人仰卧,解开腰带,医师坐在病人右侧,用右手中指按住阑门穴,旋转推按,左手大指迎住巨阙部位。右手中指旋转推按的时间,俟指下感到气通为止。

(lanmen)七冲门之一。出《难经·四十四难》。指大、小肠交接处。其犹如门户间之门阑,故称。经外穴名。出《针灸大全》,原谓“在曲骨两旁各三寸。”一说“在阴茎根两旁各开三寸是穴”(《类经图翼》)。今多据《医学纲目》定位在耻骨下缘中点,阴茎根旁开2寸处。主治疝气,偏坠,阴汗,阴囊红肿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按照按摩类书箱如:《脏腑机能调整按摩法》中的定位,此穴位在脐上一寸五分,也就是水分穴与下脘穴之间。

是指整个消化系统中七个冲要之门,即“飞门”(唇)、“户门”(齿)、“吸门”(会厌)、“贲门”(胃的上口)、“幽门”(胃的下口)、“阑门”(大小肠交界处)、“魄门”(肛门),合称七冲门(见《难经、四十四难》)。:七冲门:《难经·四十四难》:“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冲门也。”太仓,胃的别称。下极,指肛门。注:“飞”通“扉”,外门之意。“户”并非本义“半门”,而引申作“屋舍”解,如《老子·四七》:不出户知天下。

:巨阙:任脉穴:Jùquè:RN14:本经募穴。死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6寸。:胸痛,心痛,心烦,惊悸,尸厥,癫狂,痫证,健忘,胸满气短,咳逆上气,腹胀暴痛,呕吐,呃逆,噎嗝,吞酸,*疸,泄利胸腹上部的湿热水气在此聚集。

第二式:用右手中指按住建里穴,旋转推按,左手大指迎住巨阙部位。以建里穴气通为止。病人姿势和医师手式,同第一式。

:建里:任脉穴:Jiànlǐ:RN11: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3寸。:脘疼痛,腹胀,呕吐,食欲不振,肠中切痛,水肿:直刺0.5~1寸;可灸。【穴义]任脉的地部经水由此注入体内

第三式:左手大指迎住右石关部位,食指和中指迎住左梁门右手中指按住气海穴,旋转推按不可过久,以指下觉气通即止。病人体虚弱或虚症,气海穴用补或调,如果体壮,病实症则用泄或调。虚实关键在此。

:石关:肾经穴:Shíguān:KI18:肾经。冲脉。: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呕吐,腹痛,便秘,产后腹痛,妇人不孕:直刺0.5-0.8寸;可灸。[穴义]肾经冲脉气血在此冷降为地部水液。

:梁门:胃经穴:Liángmén:ST21:在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距前正中线2寸。:胃痛,呕吐,食欲不振,腹胀,泄泻:直刺0.8~1.2寸。[穴义]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被约束。

:气海:任脉穴:Qìhǎi:RN06:死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直刺0.5~1寸;可灸。孕妇慎用。[穴义]任脉水气在此吸热后气化胀散。

第四式:两手放两带脉。用左手食指中指和右手大指,同时按住阑门、水分间,同时左手大指、右手食指和中指,扣住腹部两侧面带脉,往里拢拨,以阑门感觉跳动为止。

第五式:右手大指按住阑门穴,中指是按住左章门部位,旋转推按,气通即止;同时左手大指迎住巨阙部位。推按毕,用右手食指和中指由章门穴往下偏右斜推至少腹。最多三次。

第六式:右手中指按住左梁门穴,大指按住右石关穴,同时旋转推按,气通即止,推按毕,大指和中指仍按以上两穴,同时拧拨一至三次,多至五次,左手大指迎住巨阙部位。左手无名指扣天突穴,中指按璇玑穴,食指按华盖穴,右手中指按住巨阙部位,旋转推按,气通即止。

第七式:右手食指按上脘穴,中指按中脘穴,无名指按建里穴,同时旋转推按,并用左手中指和食指,迎住巨阙穴。感到中脘,建里部位气通即止

此式操作毕,再治阑门穴(与第一式同)一次。

第八式:右手大指按住右天枢部位,中指按住左天枢部位,同时旋转推按,气通即止,推按毕,大中指仍按以上两穴,同时拧拨(食中指向右旋引,大指乘势挑送之)一至三次;左手大指迎住右石关,食指迎住左梁门。

第九式:按照第四式推按气海一次后,并压三把,其手式:右手中指仍按气海,无名指和小指卷起,靠住病人少腹。自右少腹右侧缓缓压推至正面:中指和食指卷起,翻压少腹,自左少腹左侧缓缓压推至正面为第二把,用手背缓缓向下压推至关元部位,为第三把。一次为止。

左手捏住建里部位,右手捏住气海部位,同时提起。病人即感到呼吸舒畅。治完任脉,接用此法,操作一次为宜。

做完上法让病人仰躺床上不用枕头,双手抱头。

第一式,一腿屈起,医者一手扶膝一手自膝面到大腿根缓缓拨筋三次,再拨内侧外侧的筋。

第二式,医者换手一手扶膝盖一手从委中拨筋至脚跟再拨小腿外侧胆经的筋和内侧脾经的筋。

第三式,把此腿搁彼腿上,一手拨三阴交部位的筋十数次,然后一手按脚脖一手压膝盖,再把腿放平,重复此动三次。

第四式,医者一手握腿脚一手扶膝向病人腹部压三次,再最大限度转髋左右各三次。

第五式,仍将此腿屈起一手握腿脚一手扶膝压向对面腿三次,然后扶膝之手顺势向环跳推三次并揉之。如是右腿则扣肾俞左腿不用。

重复另一条腿做同样的动作。

做完这个过程让病人坐起面对医者。

第一式:先伸右臂,医者左手扣住肩井穴部位及肩头的筋,右手握住病人手腕。然后弯病人肘部,点拨曲池部位的筋。依次再点开合谷穴的筋,也是旋转推按,气通即止。 

第二式:按经络走向,拨通手三阳和手三阴经脉,由上而下三至五次。 

第三式:医者两手握住病人右手,用两手大指拨病人手背的筋分拨三至五次,然后捏住病人大指,从指根捏至指梢,由大指一个一个接着到小指。然后再治左手,先拨手背的筋,再从小指开始,一个一个捏到大指结束。

本法对中风偏瘫,半身不遂,瘫痪等气血不通筋肉偏枯之症有特效,腹部点穴是本法的关键,几乎所有的病都和五脏六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本法先从脏腑入手治其本源,通其气血再治其筋骨有事半功倍之效,另一原则是先治健侧,再治患侧,这也是依据上病下治左病右治之古法。另外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患者的情绪波动,如患者长时间卧床一经治疗即能行动,心中不免激动,或因闲事生气均能产生不良后果,特需注意,事先告知。

“阑门穴位位于脐上一寸五分,为大小肠交会之处,”是开中气、治疗中焦疾病的要穴。每次治病必首先开通此穴。

半身不遂按摩有讲究。当患有半身不遂后,除了行动不便外,有时还会伴有口眼歪斜、舌强语涩等症状。中医认为,引起半身不遂病因为气血运行不畅,脉络痹阻或肝阳偏亢。治疗半身不遂,可采用中医推拿按摩方法。

1.肝阳上亢半身不遂,伴有烦躁易怒,头痛头晕,面红目赤,舌红,苔薄*,脉弦。2.气虚血滞半身不遂,伴神疲乏力,面色萎*,或患侧手足浮肿,舌淡暗或有淤斑、淤点,脉细涩无力。

半身不遂早期治疗为主,一般在中风后症状稳定即可进行按摩治疗。治则舒筋通络,行气活血。

1.上肢部操作基本穴位:尺泽、曲池、手三里、合谷;基本手法:滚法、按法、揉法、拿法、搓法、摇法。基本治疗:①病人俯卧位,滚法施于脊柱两侧膀胱经,并向下至臀部、股后部、小腿后部。重点在腰椎两侧、环跳、委中、承山和跟腱部,同时配合腰后伸和患侧髋后伸的被动运动,时间约5分钟。按天宗、肝俞、胆俞、膈俞、肾俞,往返2~3遍。②病人仰卧位,滚法施于患侧下肢,自髂前上棘向下沿大腿前面,至踝关节和足背治疗,重点在伏兔、膝眼、解溪,同时配合髋、膝、踝关节的被动屈伸及旋转活动。拿法施于患侧下肢,拿委中、承山。按、揉风市、阳陵泉、膝眼、解溪。搓法施于下肢。在按摩时,一定要使患者情绪保持稳定。另外,患者要保持身体清洁,生活有规律,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配合活动肩、肘、腕关节。再作肩、肘、腕关节摇法,搓法自肩部至腕部往返2~3次。

2.背及下肢操作基本穴位:天宗、肝俞、胆俞、膈俞、肾俞、环跳、阳陵泉、委中、承山、风市、伏兔、膝眼;基本手法:按法、揉法、滚法、拿法、搓法。

①病人俯卧位,滚法施于脊柱两侧膀胱经,并向下至臀部、股后部、小腿后部。重点在腰椎两侧、环跳、委中、承山和跟腱部,同时配合腰后伸和患侧髋后伸的被动运动,时间约5分钟。按天宗、肝俞、胆俞、膈俞、肾俞,往返2~3遍。②病人仰卧位,滚法施于患侧下肢,自髂前上棘向下沿大腿前面,至踝关节和足背治疗,重点在伏兔、膝眼、解溪,同时配合髋、膝、踝关节的被动屈伸及旋转活动。拿法施于患侧下肢,拿委中、承山。按、揉风市、阳陵泉、膝眼、解溪。搓法施于下肢。在按摩时,一定要使患者情绪保持稳定。另外,患者要保持身体清洁,生活有规律,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中风的几种外治法

中风证急,重者不能服药,应重外治。前人在此方面的经验值得发掘。现整理药法,印证例案,加按发微,以资临床之借鉴。

鼻疗

取嚏是鼻疗之要法,它在中风暴仆的急救中,具有重要价值。

青金锭。治男女中风痰厥,牙关紧闭,不得开口,难以进药。取此药一锭,凉水磨化,用棉纸蘸药汁,滴鼻取嚏,待出风痰即效。

延胡索9g,麝香0.3g,青黛0.18g,牙皂14枚(火煨)。共研极细末,清水调作锭,重1.5g,阴干备用。(《遵生八笺》)

何氏年五十七,身肥白。春初得中风暴仆,不省人事,身僵直,口噤不语,喉如拽锯,水饮不能入,六脉浮大弦滑,右甚于左。以藜芦末一钱,加麝香少许,灌入鼻窍,吐痰一升数,始知人事。急煎小续命汤倍麻*,连进两服,覆以衣被,得汗,渐苏醒,能转侧。(《医学正传》)

中风急证,有闭脱之辨。闭证取嚏,为急救要法。华岫云说:“凡肢体拘挛,半身不遂,口眼?斜,舌强言蹇,此本体先虚,风阳夹痰火壅塞,以致营卫脉络失和,治法急则先开关,继则益气充血,盈脉络通利,则病可些愈。”徐灵胎说:“此数语是总诀。”再结合陆祖愚治赵一阳中风,先用稀涎散吹鼻等治案来看,中风闭证先取嚏开关,几为前医之共识。鼻腔神经丰富,邻近大脑,用辛香走窜类药刺激取嚏,可达开窍醒神、宣畅气机之目的。所谓开关,不外此义。

至于取嚏经验方,历代医籍,颇多记载。如《金匮要略》有薤汁滴鼻及菖蒲屑吹鼻两方,《肘后方》有半夏末吹鼻方,《外台秘要》有皂荚末吹鼻方,《世医得效方》有细辛末吹鼻方,这都是单味药吹鼻方。而《医学见能》的通关散、《遵生八笺》的青金锭等复方制剂,作为急救备用方,亦颇可取。如仓猝无药,用葱叶、纸捻等探刺鼻腔取嚏,古书亦有记载,此亦有一定作用。

脐疗

在脐部运用灸、熨等法,在中风脱证的急救中,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灸神阙,治非风、卒厥等危急症。以净盐炒干,纳于脐中令满,上加厚姜一片盖定,灸百壮至五百壮,愈多愈妙,姜焦则易之。或以川椒代盐,或用椒于下,上盖以盐,再盖以姜灸之,亦佳。(《景岳全书》)

徐平中风不省,得桃源主簿为灸脐中百壮始苏,更数月,乃不起。郑科云,有一亲表中风,医者为灸五百壮而苏,后年八十余,使徐平灸三五百壮,安知其不永年耶。(《续名医类案》)

神阙为急救之大穴,灸、熨脐中,能接续元气、壮阳固本,故对脱证,特别是元阳虛、寒气盛者,有很好效果。上方及案,都强调灸多为好,但应“灸不使痛”,如连关元、气海并灸之,则回阳固脱作用更宏。脐是人体经脉的特殊部位,它与督脉命门穴相应,任脉统全身阴液,督脉司周身阳气,任、督经气相通,与冲脉一源三歧,内连五脏六腑,外合筋骨皮毛。通过脐疗,可转枢上下、疏通经络,起到理阴阳、和气血之作用,故不但可救脱证之急,还可治中风后遗症以及通过降血压以预防中风之发生,如年第12期《辽宁中医杂志》和年第2期《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上,都有用*芪、羌活、威灵仙等药物敷熨脐中治中风后遗症之报道;年第3期《新中医》和年第2期《中国针灸》上,都有用吴茱萸等药敷脐治高血压之报道。

熏法

汤熏、火熏、烟熏诸熏法,前人都曾用于救治中风,此亦中风急救之要法。

①巴豆熏法,治卒中风,口噤不省。巴豆去壳,纸包槌油,去豆,以纸作燃条,并入鼻内;或加皂角末尤良;或以前纸燃烧烟,熏鼻内亦可。(《万病回春》)②当归、川芎、防风、*芪、豨莶草、透骨草等药置药雾发生器内,煮沸,产生药雾,以导管输送到密闭的浴室中,调温至38℃-40℃,同时输氧,中风病人坐浴室受药雾熏蒸,每次20分钟,每曰1次,20次为1疗程(见《北京中医学院学报》。年第1期)

柳太后病风不能言,名医皆治不愈,脉益沉,而噤。胤宗曰:口不可下药,宜以汤气熏之,令药入腠理,调理即瘥。乃造*芪防风汤数十斛,置于床下,气如烟雾,其夜便得语。(《旧唐书》)

上案(及②方)为汤气熏法,此法使药物从腠理毛窍透入、从呼吸吸入,并偕热力,可起温经通脉之作用,故被认为是“智者通神之法”。①方为烟气熏法,《本草纲目》中亦见载。此外,《肘后方》治中风手足不遂,“取青皮烧作烟,就小口器中熏之”;《张氏医通》治中风口眼?斜,“先烧牙皂烟熏之以逐外邪,次烧乳香以顺血脉”等方,亦均属烟熏法;又有用火气熏法者,如《江西通志》载:“庐守王安道中风,噤不语,他医望而去。克明曰:此非汤剂可及。烧地洒药,畀安道其上,须臾而醒。”此法取汗极速,用治中风,可减轻脑部之壅实,有如小续命汤之取汗,近人虽罕用,而实宜研究。

其他

擦、渍、贴、敷、灌肠等法,均可用于救中风之急,现录数方以为例。

治中风口噤无法服药者,以天南星、白龙脑等分为末,每用中指点末,揩齿三十二遍,揩大牙左右,其口自开。(《本草纲目》)

救卒死而壮热者,以矾石半斤,水一斗煮消,以渍脚令没踝。(《金匮要略》)

治中风阴闭证,用半夏、陈皮、川贝、南星各10g,茯苓、僵蚕各15g,石菖蒲、泽泻各20g,皂角、羌活各6g,三七粉(冲)5g。水煎,鼻饲或灌肠。(见《中国中医急症》年第2期)

乌梅类药擦齿,素为开噤要法;灌肠救中风之急,则为近代之发展;而药物渍足治中风,近年时见报道,如《吉林中医药》有用山葡萄藤、豨莶草等治中风之见口舌?斜等症者,用吴茱萸、*柏等治高血压之见眩晕等症者,均属。

外治法救急,源远流长,如扁鹊起尸厥、仲景治自缢、葛洪疗癃闭等等,诚不胜枚举。而《卫生宝鉴》治中风瘫痪以穿山甲等药作饼贴脚心、《岣蝼神书》治中风半身不遂用麻*汤熬糊摊纸上贴不病一侧等方,均有其特色和优势,故宜当发掘和发扬。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临走前点下方点击留下你的痕迹。

也许你的朋友需要,点击右上方···“分享到朋友圈

[免责声明]:转载自其他平台或媒体的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明,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怎么区别脑梗塞脑血栓脑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