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循环杂志》,医院乔树宾、刘蓉等进行的研究发现,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受心房大小及心室肥厚程度影响,且接受治疗前后NT-proBNP水平变化有一定规律,远期NT-proBNP水平显著下降。
研究者认为,对于接受化学消融术的患者,随访时不仅需要复查超声心动图,了解心房、心室大小,室间隔及室壁厚度,流出道压差,还应该测定NT-proBNP水平,以协助评定手术效果及判断长期预后。
这项研究显示,在行化学消融术前,较高NT-proBNP水平患者左心房内径、最大左心室厚度、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均比较低水平者显著增高。不过,左心室流出道压差、左心室射血分数无显著差异。
在术后2天时,NT-proBNP升高,而术后1年时较术前显著下降。
该研究共纳入82例行化学消融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根据其NT-proBNP水平高低排列,前41例定为高NT-proBNP水平,平均值为(.91±.09)fmol/ml;后41例定为低NT-proBNP水平,平均值为(.18±.85)fmol/ml。
乔树宾谈化学消融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对于有症状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HOCM)患者的治疗目的为:减轻症状、改善机能和生活质量,尽量延长寿命;减轻流出道压力阶差,改善舒张期充盈。治疗方法上首选药物治疗。
但部分患者症状严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可选用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包括外科手术治疗——治疗的金标准,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PTSMA)——有效的替代方法,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预防猝死等。
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PTSMA)
年英国医生Sigwart首次将PTSMA应用于临床。其机制是使用化学方法减轻室间隔肥厚程度,使左心室流出道增宽,降低收缩期压力阶差,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PTSMA操作技术的关键是确定靶间隔支,间隔支的大小及分布差异很大,20%患者的第1间隔支供应右心室的游离壁、40%患者瓣下室间隔不是完全由第1间隔支供应,5%患者不能确定靶间隔区域。
室间隔由多个细小间隔支供应的操作难度较大,如果非常厚且间隔支形成网多倾向外科切除。心肌声学造影(MCE)可明显减少PTSMA误消融。
PTSMA最理想的适应证
局限性的基底段肥厚、基底段明显的单个间隔支。
适应证
患者临床特点
1.优化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仍有严重症状(如心功能NYHAIII~IV级,心绞痛CCS,3~4或反复发作先兆晕厥或晕厥)。
2.症状为轻中度,但反复发作先兆晕厥或晕厥或者因反复发作性阵发性房颤而有呼吸苦难症状。
3.主要与流出道梗阻相关的或慢性流出道梗阻所致的临床症状。
4.预期寿命大于1年,不合并严重的且独立地限制心肺功能状态,或者限制由解除流出道梗阻所得获益的合并症(如严重痴呆、无活动能力者)。
解剖学或生理学特点
1.优化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主动脉下压力阶差仍≥50mmHg(经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基础水平或激发后水平)。
2.主动脉下梗阻是由于二尖瓣或相关结构的收缩期前向运动。
3.存在供应左室流出道梗阻相关心肌血流的室间隔支。
4.室间隔梗阻相关部位厚度>15mm。
禁忌证
1.严重的二尖瓣或相关结构异常造成的压力阶差,或者流出道或瓣膜以上部位存在异常的膜状物。
2.向心性心肌肥厚造成的心室中部梗阻,与二尖瓣无关。
3.严重冠状动脉疾病,存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指征。
4.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或其他瓣膜病变),存在外科手术指征。
5.室间隔梗阻相关部位>30mm。
以下情况更倾向于外科手术
弥漫性心肌肥厚、广泛的心脏瘢痕、低龄患者、无合并症、存在其他心脏疾病,如瓣膜性心脏病,一定程度的冠状动脉疾病、二尖瓣及乳头肌病变。
并发症
完全性心脏传导阻滞、冠状动脉夹层、心肌梗死范围过大、室间隔穿孔、室速、临时起搏器植入后引起心包积液或心包填塞、心包炎、包括腹膜后出血在内的各种出血、其他手术相关并发症(起搏器或植入式复律除颤器植入术)。
PTSMA术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静息或激发状态下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下降≥50%或绝对值<20mmHg,限制成功率进一步提升的主要原因是20%患者缺乏合适的室间隔支。
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化学消融术适应证的选择很重要,长期预后良好,远期不增加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消融术后左室流出道压差、无水酒精用量和术中是否出现一过性III度房室传导阻滞是术后心源性死亡及心功能III~IV级的独立预测因子。
文字来源:《中国循环杂志》、丁香园心血管时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