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由蔡颖颖为大家分享《十八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中的“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定义:案例:
患者4年多前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病情曾有反复。
年7月2日患者入院后予药物维持治疗。7月17日,患者腹部MRI提示肠梗阻,外科会诊考虑麻痹性肠梗阻可能性大,因患者一般情况差,建议先保守治疗,患者家属要求转院。7月18日,患者出医院治疗,腹部CT示:部分肠管扩张明显,肠壁水肿,肠镜检查示:结肠扩张,近回盲部处及回盲部以上炎症水肿明显。
7月22日,行急诊剖腹探查术,取腹水、肠液标本培养:鲍曼复合群不动杆菌。病理诊断:组织形态提示炎症性肠病变化。
患者术后出现发热、白细胞继续降低、血压下降,合并严重感染,逐渐出现多脏器功能障碍,于7月29日死亡。解析 医方对患者病情的严重性及疾病的迅速进展估计不足,相关检查资料不及时、不充分,如未对严重贫血及营养不良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且直到入院15天后才进行腹部平片及MR检查后确诊为肠梗阻;首次病程录及上级医师查房记录中考虑到要行肠镜复查或胶囊内镜检查,但始终未执行,却一味强调患者体质差,检查肠镜风险较大。
医方对患者的病情观察不仔细,病案记录亦不够完整。患者病程较长,病情较重,在住院治疗效果不明显、病情加重的情况下,未能重视患者可能合并肠梗阻的严重病情,科内未组织疑难病例讨论,未及时请院内或院外专家会诊,未及时向患方发病重或病危通知,住院16天,仅8次病程记录,而对重要的腹部体征,始终是拷贝式描述,缺乏真实的临床体征内容,有损对病情的准确判断与评估、诊断的及时修正和治疗方案的针对性调整。意义疑难病例讨论制度,通过多个专科医生的共同讨论,综合分析,共同制定诊疗方案,专业上取长补短,可以使患者得到明确和有效的诊治方案,提高诊疗的质量,从而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权。
随着临床专业学科越分越细,医生虽然掌握了基本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但一旦遇到疑难病例,若仅从单一专科角度进行诊治,在有限的就诊时间内,很容易导致误诊、误治,从而导致患者失去最佳的治疗时机。
疑难病例的讨论制度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召集各科不同专业的医生,再根据病人的不同病情发展,进行全面的分析、讨论,最短时间内为病人制定较合理的诊疗方案,使患者取得及时、有效的治疗。
通过疑难病例讨论制度,组织各科专业医生一同进行疑难病例诊断,不仅可以发挥不同专科的特长,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同时也可以扩大医务人员的知识面。既能及时、有效地解决患者的诊断治疗问题,也能使各专科医生积累更多的临床经验。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