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腹部检查
一、腹部视诊
1.腹部外形:弥漫性全腹膨隆见于腹水、胃肠胀气或巨大卵巢囊肿等;局部膨隆见于肿块或肿大的脏器等;腹部凹陷如舟状者见于恶病质及严重脱水;局限性凹陷见于手术瘢痕收缩。
2.腹部呼吸运动:男性和小儿以腹式呼吸为主;腹式呼吸运动减弱见于腹膜炎症、腹水、急性腹痛、腹腔内巨大肿物或妊娠,消失见于急性腹膜炎或膈麻痹。
3.腹壁静脉:腹壁静脉怒张见于肝硬化及上、下腔静脉梗阻,通过血流方向鉴别。下腔阻塞时,脐以下方向朝上,上腔阻塞时,上腹壁或胸壁浅静脉方向朝下。
4.胃肠型和胃肠蠕动波:幽门梗阻者上腹部可见胃型或胃蠕动波;肠梗阻可见肠型或肠蠕动波
5.上腹部搏动:可见于正常较瘦者;病理情况见于腹主动脉瘤、右室肥大、肝血管瘤
6.腹壁其它情况:皮疹、色素、腹纹、瘢痕、疝、脐部和腹部体毛
7.肠鸣音:正常人为4-5次/分钟;超过10次/分钟为肠鸣音活跃,见于急性肠炎、胃肠道出血;同时伴响亮、高亢、金属音为肠鸣音亢进,见于机械性肠梗阻;肠鸣音少于正常为肠鸣音减弱,老年性便秘、腹膜炎、电解质紊乱、胃肠动力低下,梗阻持续存在亦可导致;持续听诊3-5分钟未听到肠鸣音,且刺激腹部仍无肠鸣音,为肠鸣音消失;故要求听诊至少3-5分钟,见于急性腹膜炎、麻痹性肠梗阻。
8.血管杂音:腹主动脉瘤可听到收缩期杂音;肾动脉狭窄可于脐左右处听到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肝癌肿块压迫肝动脉或腹主动脉,可听到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腹壁怒张静脉可听到连续的静脉嗡鸣音。
9.摩擦音:脾梗塞,肝脾周围炎,可在深吸气时于各相应部位听到摩擦音
10.搔弹音:可协助测定肝下缘、微量腹水及扩张的胃界
11.腹部叩诊音分布
肝叩诊:
(1)肝上界叩诊:由右锁骨中线各肋间从上至下叩诊,叩诊音由清音转为浊音即肝上界。正常人位于第5肋间,正常肝浊音区(右锁骨中线)为9-11cm。当触及肝下缘时,应叩肝上界明确肝脏是否真正肿大。
(2)肝下界叩诊:肝下界与结肠、胃等空腔脏器重叠,叩诊准确性差。
(3)肝区叩击痛:可见于肝脓肿、肝炎。
?胃泡鼓音区叩诊:位于左前胸下部,呈半圆形的鼓音区,为胃内含气所致;此区缩小或消失见于脾肿大、左侧胸腔积液、心包积液、肝左叶肿大及急性胃扩张或溺水患者。
?脾叩诊:正常在左腋中线9-11肋间为脾浊音区,前缘不超过腋前线,宽度为4-7cm。
?肾叩诊:正常无肾叩击痛,当肾炎、肾盂肾炎、肾结石、肾结核及肾周围炎时,可有不同程度叩击痛。
?膀胱叩诊:一般从脐下叩至耻骨联合上方,了解膀胱充盈度。
?移动性浊音叩诊:根据游离腹水随体位转换而发生浊音区的改变,用来检查有无腹水的存在,一般在ml以上才能扣出。
二、触诊内容
(1)腹壁紧张度:正常腹壁柔软,紧张度增加见于腹膜炎、血腹、大量腹水;
(2)压痛及反跳痛:正常人无压痛及反跳痛,当腹腔脏器炎症未累及壁层腹膜时仅有压痛,若累及壁层腹膜即可引起反跳痛,腹膜炎三联征包括腹肌紧张度增加、压痛及反跳痛。
(3)肝脏:正常人肋下不能扪及,少数人可触及肝下缘,但不超过肋下1cm,剑突下小于3cm,质软光滑无压痛。肝大可见于肝炎、肝肿瘤、肝脓肿、肝淤血等。应注意肝大小、质地、压痛、表面形态、边缘、搏动及摩擦感;
(4)胆囊:正常人不能触及,如在右肋下腹直肌外缘触及一梨形或卵圆形张力较高的包块,随呼吸上下移动,即为肿大的胆囊,见于胆囊炎(Murphy征阳性)、癌及结石。壶腹癌引起的胆囊肿大无压痛,称为Courvoisier征阳性。
(5)脾脏:脾肿大的测量法,临床将脾肿大分为轻、中、高三度。轻度肿大时,脾下界在左肋下2cm以内;中度肿大时,超过2cm至脐水平以上;超过脐水平线或前正中线为高度肿大;
(6)肾脏:采用双手触诊法,小儿或消瘦者可触及右肾下极。肾、输尿管压痛点:季肋点――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交点处,相当于肾盂位置;上输尿管点――脐水平线上腹直肌外缘;中输尿管点――髂前上棘水平腹直肌外缘,相当于输尿管第二狭窄处;肋脊点――背部第12肋骨与脊柱的夹角的顶点;肋腰点――背部第12肋骨与腰肌外缘的夹角顶点。肾及尿路炎症或结石病变时,上述各点可有压痛。
A、腹部包块:
(1)正常腹部可触及的包块:腹直肌肌腹及腱划;腰椎椎体及骶骨岬;乙状结肠粪块;横结肠;盲肠;
(2)异常包块:扪及除上述外的异常包块,需注意包块位置、大小、形态、质地、压痛、搏动、移动度及与腹壁、皮肤的关系。
(3)液波震颤:有大量腹水,超过-ml,才能查出。
(4)振水音:胃内有多量液体和气体存留时可出现,正常人在餐后或饮食大量液体时可有上腹振水音,病理状态见于幽门梗阻或胃扩张。
B、腹部包块的常见原因:(1)实质脏器的病理性肿大:如各种原因所致的肝、脾、肾、胰及淋巴结肿大;(2)空腔脏器的扩大;(3)炎症性肿块;(4)良恶性肿瘤;(5)寄生虫
C、腹部各区常见的包块:
(1)上腹部常见的包块:胃癌、胰腺癌及囊肿、肝左叶癌;
(2)左上腹部常见包块:主要是肿大的脾、肾和横结肠脾曲及胰腺尾部的癌肿;
(3)右上腹部常见包块:肝、胆囊、右肾肿大及结肠肝曲的癌肿;
(4)脐部常见的包块:有结核性腹膜炎所致的粘连性包块,肠系膜淋巴结结核或肿瘤,横结肠包块及蛔虫团等;
(5)左下腹常见包块:乙状结肠癌肿,血吸虫病,左侧卵巢或输卵管包块;
(6)右下腹常见包块:盲肠、阑尾的炎性病变、脓肿、肿瘤及右侧卵巢或输卵管包块;
(7)下腹部常见包块:膨胀的膀胱及膀胱肿瘤,妊娠子宫及子宫肿瘤
D、腹部常见病变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1.胃、十二指肠溃疡:(1)上腹痛的特点:部位、性质、节律和季节性及伴随症状;(2)体征;(3)并发症:出血、穿孔、幽门梗阻和癌变P
2.急性腹膜炎:(1)分类;弥漫性与局限性,继发性和原发性,无菌性和感染性;
(2)症状与体征:突然发生的持续性剧烈腹痛,恶心、呕吐及发热等*血症症状,严重时有休克,体查发现患者呈急性危重病容,表情痛苦,被迫采取仰卧位,两下肢屈曲,呼吸频速表浅,腹式呼吸明显减弱或消失,腹壁运动受限,有积液时,腹部膨隆。皮肤弹性减退,脉搏频速而无力,腹肌紧张,腹壁压痛和反跳痛。有胃肠穿孔时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有积液时可叩出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3.肝硬化:症状与体征――消化道及全身症状,无特异性,体查发现患者面色灰暗,缺少光泽,皮肤、巩膜多有*疸,面、颈、上胸部可见毛细血管扩张或蜘蛛痣及肝掌,男性患者可见乳房发育,腹部膨隆,呈蛙腹,可见腹壁静脉曲张,脐疝。脾肋下可扪及,液波震颤阳性。腹水移动性浊音阳性。脐周或剑突下有时可听到静脉营营音。
4.急性阑尾炎:症状――早期为上腹痛或脐周痛,数小时后,出现定位清楚的右下腹痛;体征――右下腹McBurney点(阑尾点)有显著而固定的压痛和反跳痛
5.肠梗阻:症状――腹部剧烈的阵发性绞痛,呕吐。高位梗阻呕吐早。低位梗阻呕吐出现晚,可出现粪臭味,可出现腹胀,排气排便停止;体征――痛苦表情,脱水貌,呼吸急促,脉快,甚至休克,腹膨隆,腹壁紧张,有压痛。绞窄性肠梗阻有反跳痛。机械性肠梗阻可见肠型及蠕动波,肠鸣音活跃、亢进,伴金属音;麻痹性肠梗阻无肠型,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第七章生殖器、肛门、直肠
第一节男性生殖器
(1)正常人阴茎头应红润、光滑,无红肿及结节。
(2)如有硬结并伴有暗红色溃疡、易出血,或融合为菜花状,应怀疑阴茎癌的可能。阴茎颈是尖锐湿疣的好发部位。
(3)如尿道口红肿,附着分泌物或有溃疡,且有触痛,多见于淋球菌或其他病原体感染所致的尿道炎;尿道口狭窄多由先天性畸形或炎症粘连所致;尿道口位于阴茎腹面多由尿道下裂所致。
(4)阴茎大小与形态成年人阴茎过小见于垂体功能或性腺功能不全患者;在儿童期阴茎过大为“性早熟”现象,真性性早熟见于促性腺激素过早分泌,假性性早熟见于睾丸间质细胞瘤,后者不产生精子。
二、阴囊
1、精索精索由输精管、提睾肌、动脉、静脉、精索神经及淋巴管组成。
如果输精管呈串珠状改变见于输精管结核;如果有挤压痛且局部皮肤红肿多为急性精索炎;靠近附睾的精索触及硬结多由丝虫病所致;精索有蚯蚓团样感为精索静脉曲张的特征。
2、睾丸检查时应注意大小、形状、硬度及有无触压痛等,并作两侧对比。
(1)睾丸急性肿痛且压痛明显者,多为外伤或急性睾丸炎、流行性腮腺炎、淋病等炎症所致;一侧睾丸肿大、质硬并有结节应怀疑睾丸肿瘤。
(2)如果睾丸未降入阴囊内而在腹腔、腹股沟管内或阴茎根部、会阴部等处称为隐睾症。
3、附睾附睾位于睾丸后外侧,是贮存精子和促进精子成熟的器官。
(1)慢性附睾炎时可触及附睾肿大,有结节,稍有压痛。
(2)急性附睾炎时肿痛明显,常伴有急性睾丸炎,因此睾丸也肿大,触诊时不易分清附睾和睾丸。
(3)如果触及附睾呈结节状之硬块,并伴有输精管增粗且呈串珠状,多为附睾结核。
三、前列腺
1、前列腺位于膀胱下方,耻骨联合后约2cm处,是包绕尿道根部的实质性附属性腺。
2、前列腺检查方法见第七篇。
3、前列腺肿大而表面光滑、质韧、无压痛及粘连见于老年人的良性前列腺肥大;前列腺肿大且有明显压痛多见于急性前列腺炎;前列腺肿大、质硬,并可触及坚硬结节者多为前列腺癌。
四、精囊
精囊病变常继发于前列腺病变,如前列腺炎或积脓累及精囊时,精囊可触及条索状肿胀并有压痛;前列腺结核累及精囊时,可触及精囊表面呈结节状。精囊也是前列腺癌最易侵犯的器官。
第二节女性生殖器
一、外生殖器
二、内生殖器
1、阴道如有靡烂、息肉、肥大,常提示有炎症;如有接触性出血和质硬不平应怀疑宫颈癌的可能。
2、子宫子宫体积增大见于妊娠;病理性增大见于各种肿瘤。
3、输卵管输卵管肿胀、增粗、有结节、弯曲或僵直,且与周围组织粘连、固定、压痛明显者,多见于急、慢性炎症或结核。明显肿大可为输卵管积脓或积水。双侧输卵管病变致管腔狭窄或梗阻者,则难以受孕。
第八章脊柱与四肢
第一节、脊柱
(一)生理弯曲度
立位:侧面观察:四个弯曲,似“S”生理弯曲。背后观察:无侧弯。
(二)病理性变形:
1.脊柱后凸:脊柱过度后弯称为脊柱后凸,也称为驼背.脊柱后凸多发生于胸段脊柱。
常见原因:
?佝偻病多在小儿或儿童期发病,坐位时胸段呈明显均匀性向后弯曲,仰卧位时弯曲可消失。
?结核病:多在青少年时期发病,病变常在胸椎下段。椎体破坏、压缩,棘突明显向后突出,形成特征性的成角畸形。常伴有全身其它脏器的结核,如肺结核、肠结核、淋巴结核。
?强直性脊柱炎:多见于10~40岁人群,高峰20~30岁,男:女5:1,常发生在胸段上半部,脊柱胸段成弧形(或弓形)后凸,常有脊柱强直性固定,仰卧位时亦不能伸直。%伴有骶髂关节病变。
?其他:如外伤致脊椎骨折后造成脊柱后凸,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组,青少年胸段下部及腰椎呈均匀性后凸,见于发育期姿势不良或脊椎骨软骨炎。
2.脊柱前凸:脊柱过度向前凸出性弯曲。多发生在腰椎部位,病人腹部明显向前突出,臂部明显向后突出,多由于晚期妊娠,大量腹水,腹腔巨大肿瘤,髋关节结核及先天性髋关节后脱位。
3.脊柱侧凸:脊柱离开后正中线向左或右偏曲称为脊柱侧凸。
姿势性侧凸的原因:A.儿童发育期坐、立姿势经常不端正。B.—侧下肢明显短于另一侧。C.椎间盘突出症。D.脊髓灰质炎后遗症。
②器质性侧凸:脊柱器质性侧凸
特点:改变体位不能使侧弯得到纠正。
病因:佝偻病、慢性胸膜增厚,胸膜粘连,肩部或胸廓的畸形。
二.脊柱的活动度:
(一)正常活动度:正常人脊柱有一定活动度,颈、腰椎活动范围最大,胸椎段活动范围较小。
(二)活动受限
脊柱颈椎、腰椎段活动受限常见于:
1.颈部、腰部肌肉肌纤维炎及颈肌韧带劳损。2.颈椎、腰椎骨质增生。
3.颈椎、腰椎骨质破坏(结核或肿瘤浸润)。4.颈椎、腰椎外伤,骨折、或关节脱位。
5.腰椎间盘突出。
三、脊柱压痛与叩击痛
(一)压痛(tenderness)
骨性标志:第七颈椎棘突为骨性标志。
脊柱压痛(+):提示脊椎结核、椎间盘、脊椎外伤或骨折。椎旁肌肉压痛(+):腰肌纤维炎、劳损。
(二)叩击痛:
叩击痛(+):脊椎结核,脊椎骨折及椎间盘突出。叩击痛的部位多示病变所在。
第二节四肢与关节
四肢及关节的检查常运用视诊与触诊,两者相互配合,观察四肢及其关节的形态,肢体位置、活动度或运动情况等。
一.四肢
(一)形态异常
1.匙状甲又称反甲,其特点为指甲中央凹陷,边缘翘起,指甲变薄、表面粗糙、干脆有条纹。常为组织缺铁或某些氨基酸代谢紊乱所致的营养障碍。多见于缺铁性贫血、高原疾病,偶见于甲癣及风湿热。
2.杵状指(趾)手指或足趾末端增生、肥厚、呈杵状膨大称为杵状指。其特点为末端指(趾)节明显增宽增厚,指(趾)甲从根部到末端呈拱形隆起,使指(趾)端背面的皮肤与指(趾)甲所构成的基底角等于或大于°
机理:肢体末端慢性缺氯,代谢障碍,中*性损伤。
常见病:
①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肺癌、支气管扩张、肺脓肿、脓胸。(举例)
②某些心血管疾病发绀性先天性心脏病、感染性心肌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③营养障碍性疾病吸收不良综合症,Crohn病,溃疡性结肠炎、肝硬化。
④锁骨下动脉瘤可引起同侧的单侧杵状指。
3肢端肥大症:在青春发育成熟之后(骨髓端已愈合)发生垂体前叶功能亢进,如垂体前叶嗜酸细胞瘤或垂体前叶嗜酸细胞增生等使生长激素分泌增多,因骨骺已愈合、躯体不能变得异常高大,而造成骨末端及其韧带等软组织增生,肥大,使肢体末端异常粗大,称为肢端肥大症。
4.足内、外翻:正常人当膝关节固定时,足掌可向内翻、外翻达35°。
若足掌部活动受限呈固定性内翻、内收畸形,称为足内翻。足掌部呈固定性外翻、外展,称为足外翻。足外翻或内翻畸形多见于先天性畸形及脊髓灰质炎后遗症。
5.骨折与关节脱位:骨折可使肢体缩短或变形,局部可有红肿、压痛。有时可触到骨擦感或听到骨擦音。关节脱位后可有肢体位置改变、关节活动受限,如伸屈、内翻、外展或旋转功能发生障碍。
6.肌肉萎缩:某一肢体的部分或全部肌肉的体积缩小,松驰无力,为肌肉萎缩现象。常见于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偏瘫,周围神经损伤,双下肢的部分或全部肌肉萎缩多为多发生神经炎、多肌炎、横贯性脊髓炎、外伤性截瘫、进行性肌萎缩。
7.下肢静脉曲张:多见于小腿,主要是下肢的浅静脉(大、小隐静脉)血液回流受阻所致。
特点:静脉如蚯蚓状怒张、弯曲、久立者更明显。严重者有小腿肿胀感,局部皮肤暗紫、色素沉着,甚者溃疡经久不愈。常见:从事站立性工作或栓塞性静脉炎。
8.水肿:全身性水肿时双侧下肢水肿较上肢明显,常为压陷性水肿。双下肢非压陷水肿:甲低。
单侧肢体水肿多由于静脉回流受阻如血栓性静脉炎,淋巴液回流受阻如丝虫病。
二.关节
关节是骨骼的间接连接。
关节常由关节面、关节软骨、关节囊、关节腔组成,关节腔内有少量滑液,
病变时:红、肿、热、痛,关节明显膨大变形、功能障碍,触之有波动感,提示关节腔积液,膝关节腔积液时检查浮髌试验阳性。
(一)形态异常
1.腕关节形态异常
①腱鞘滑膜炎:腕关节背面和掌面呈结节状隆起、压痛、见于类风湿关节炎、关节结核。
②腱鞘囊肿:腕关节背面或横侧,为园形无痛性隆起,触之坚韧,推之可沿肌腱的垂直方向稍微移动。
③腕关节僵硬:见于类风湿关节炎
2.指关节
①近端指间关节梭形肿胀:见于类风湿关节炎
②爪形手:手指关节呈鸟爪样变形,见于尺神经损伤,进行性肌萎缩。
③远端指间关节可扪及坚硬增生结节(heberden结节),见于骨性关节炎。
3.膝关节:红、肿、热、痛、功能障碍、积液征,见于类风湿关节炎、骨性关节炎、外伤、结核
4.拇趾、跖趾关节红、肿、痛,及痛风石,见于痛风,中年男性多见。
第九章神经系统检查
第一节脑神经、运动功能及感觉功能检查
一、脑神经检查:
?嗅神经:以特殊气味的物品分别测试双侧嗅觉,引起嗅觉障碍提示同侧嗅神经损害,可由创伤、前颅凹占位性病变和脑膜结核等。鼻腔本身疾病也可引起嗅觉障碍。
?视神经:检查包括视力、视野、眼底检查等。
?动眼、滑车、展神经:这三对脑神经同司眼球运动,合称眼球运动神经。
上睑下垂与眼球运动向内、向上及向下运动受限,均提示动眼神经麻痹。眼球向下及向外运动减弱,提示滑车神经损害。眼球向外转动障碍提示展神经受损。瞳孔反射异常可由动眼神经或视神经受损所致。
?三叉神经:面部感觉及咀嚼运动由三叉神经支配。
?面神经:面神经主要支配面部表情肌和具有味觉功能。观察鼻唇沟是否变浅,口角有无低垂或歪向一侧。面神经损害时,舌前2/3味觉丧失。
?位听神经:包括前庭及耳蜗神经。检查包括听力及前庭功能检查。
?舌咽、迷走神经:询问有无吞咽困难、呛咳,观察腭垂是否居中,咽反射及舌后1/3味觉是否正常。
?副神经:检查胸锁乳头肌与斜方肌是否萎缩,耸肩及转颈运动是否正常。
?舌下神经:观察舌肌有无萎缩,伸舌有无偏斜。
二、运动功能检查
1.肌力:分六级。
单瘫:单一肢体瘫痪,多见于脊髓灰质炎
偏瘫:为一侧肢体(上、下肢)瘫痪,常伴有同侧脑神经损害,多见于颅内病变或脑卒中。
交叉性偏瘫:为一侧偏瘫及对侧脑神经损害。
截瘫:为双下肢瘫痪,是脊髓横贯性损伤的结果,见于脊髓外伤、炎症等。
2.肌张力:肌张力增高分为痉挛性及强直性,分别为锥体束及锥体外系损害所致。
肌张力降低见于周围神经炎、前角灰质炎和小脑病变等。
3.不随意运动:是随意肌不自主收缩所产生的一些无目的的异常动作,多为锥体外系损害的表现。包括震颤、舞蹈样运动及手足徐动等。
4.共济运动:包括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闭目难立征及快速轮替动作等。
三、感觉功能检查
?浅感觉:包括痛觉、触觉及温度觉。
?深感觉:包括运动觉、位置觉及震动觉。
?复合感觉:是指皮肤定位感觉、两点辨别觉和形体觉等,也称皮质感觉。
四、自主神经功能检查
?眼心反射:眼球加压20-30秒后,心率减慢10-12次/分,减慢超过12次提示副交感神经功能增强,心率加快提示交感神经功能亢进,迷走神经麻痹则无反应。
?卧立位试验:由卧位到立位脉率增加超过10-12次/分为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由立位到卧位,脉率减慢超过10-12次/分则为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强。
?皮肤划痕试验:用钝头竹签在皮肤上适度加压划一条线,数秒钟后,皮肤先出现白色划痕(血管收缩)高出皮面,以后变红属正常反应。如白色划痕持续较久,超过5分钟,提示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如红色划痕迅速出现且持续时间长,提示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或交感神经麻痹。
?自主神经对内脏器官的作用:见下表。
内脏器官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瞳孔
散大
缩小
唾液腺
分泌少量粘稠唾液
分泌大量稀薄唾液
心
心率加快
心率减慢
冠状动脉
扩张
无明显作用
其他动脉
收缩
影响很小或无
皮肤血管
收缩
扩张
支气管
扩张,粘液分泌减少
收缩,粘液分泌增多
胃肠道
蠕动减慢,分泌减少
蠕动加快,分泌增多
膀胱
内括约肌收缩,排空抑制
内括约肌舒张,排空加强
肾上腺
髓质分泌增多
髓质分泌减少
汗腺
泌汗增多
泌汗减少
第二节神经反射检查
反射是通过反射弧完成的,一个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元,中枢、传出神经元和效应器等部分。反射弧中任何一部分有病变,都可使反射活动受到影响(减弱或消失)。反射活动受高级中枢控制,如锥体束以上有病变,反射活动失去抑制,因而出现反射亢进。临床上根据刺激的部位,将反射分为浅反射,深反射二部分。
一、浅反射:刺激皮肤或粘膜引起的反应称为浅反射:
1.角膜反射被检查者向内上方注视,医师用细棉签毛由角膜外缘轻触病人的角膜。正常时,被检者眼睑迅速闭合,称为直接角膜反射。
刺激—侧角膜→对侧出现眼睑闭合反应→间接角膜反射。
反射弧:三叉神经眼支→脑桥→面神经核----眼轮匝肌作出反应
直接与间接角膜反射皆消失→见于患者三叉神经病变(传入障碍)
直接反射消失,间接反射存在,见于患侧面神经瘫痪(传出障碍)
角膜反射完全消失:见于深昏迷病人。
2.腹壁反射
方法:病人仰卧,两下肢稍屈,腹壁放松,然后用火柴杆或钝头竹签按上、中、下三个部位轻划腹壁皮肤。
反应:受刺激的部位可见腹壁肌收缩。
上部腹壁反射消失—定位于胸髓7~8节病损
中部腹壁反射消失—定位于胸髓8~10节病损
下部腹壁反射消失—定位于胸髓11~12节病损
上、中、下腹壁反射消失—昏迷或急腹症、肥胖、老年人,经产妇。
一侧腹壁反射消失见于同侧锥体束病损。
3.提睾反射:用火柴杆或钝头竹签由下向上轻划股内侧上方皮肤,可引起同侧提睾肌收缩,睾丸上提。
病理:双侧反射消失见于:腰髓1~2节病损;一侧反射减弱或消失见于锥体束损害多或少、老年人及局部病变(腹股沟疝、阴囊水肿、睾丸炎)。
二.深反射:刺激骨膜、肌腱引起的反应是通过深部感觉器完成的。
1.肱二头肌反射:医师以左手托扶病人屈曲的肘部,并将拇指置于肱二头肌肌腱上,然后以叩诊锤叩击拇指,正常反应为肱二头肌收缩,前臂快速屈曲。反射中枢在颈髓5~6节。
2.肱三头肌反射:医师以左手托扶病人的肘部,嘱病人肘部屈曲,然后以叩诊锤直接叩击鹰嘴突上方的肱三头肌肌腱,反应为三头肌收缩,前臂稍伸展。反射中枢在颈髓7~8节。
3.桡骨骨膜反射:医生左手轻托腕部,并使腕关节自然下垂,然后以叩诊锤轻叩桡骨茎实,正常反应为前臂旋前,屈肘。反射中枢在颈随5~8节。
4.膝反射:坐位检查时,小腿完全松驰,自然悬垂。卧位时医师用左手在国窝处托起两下肢,使髋、膝关节稍屈、用右手持叩诊锤叩击髌骨下方的股四头肌腱。正常反应为小腿伸展。
有些病人精神过于紧张、反射引不出,可嘱病人双手扣起,用力拉紧再试即可引出。反射中枢L2-4。
5.跟腱反射:方法:仰卧、髋、膝关节屈曲、下肢外旋外展位,医生用左手托病人足掌,使足呈过伸位,然后以叩诊锤叩击跟腱。反应为腓肠肌收缩,足向跖面屈曲。
临床意义:深反射的减弱或消失多为器质性病变,如未梢神经炎、神经根炎及脊髓前角灰质炎可使反射弧遭受损害。
三、病理反射:椎体束病损时,失去了对脑干和骨髓的抑制功能,而释放出的足和趾背伸的反射作用。1岁半的婴幼儿由于锥体束尚未发育完善,可以出现上述反射现象。成人出现为病理反射。
①Babinski征:病人仰卧,髋及膝关节伸直,医生手持病人踝部,用钝头竹签由后向前划足底外側,阳性反应为拇趾缓缓背伸,其他四趾呈扇形展开。
②Oppenheim征:方法:拇指及示指沿病人胫骨前缘用力由上向下滑压,阳性反应同Babinski征。
③Gordon:拇指和其它四指分置腓肠肌部位,以适度的力量捏,阳性反应同Babinski征。
④Chaddock征:竹签在外踝下方由后向前划至趾跖关节处为止,阳性反应同Babinski征。
⑤Conda征:将手置于足外侧两趾背面,然后向跖面按压,数秒后突然松开,阳性反应同Babinski征。以上5种测试方法不同,结果一样,临床意义相同。
⑥Hoffmann征:为上肢锥体束征,方法:医生左手持病人腕关节。右手以中指及示指夹持病人中指,稍向上提,使腕部处于轻度过伸位,然后以拇指迅速弹刮患者中指指甲,由于中指深屈肌受到牵引而引起其余四指的轻微掌屈反应。为阳性,多见于颈髓病变。
⑦阵挛:阵挛是在深反射亢进时,用一持续力量使被检查的肌肉处于紧张状态,则该深反射涉及的肌肉就会发生节律性收缩。
四、脑膜刺激征:膜脑受刺激的表现,脑炎、脑膜出血、脑脊液压力增加
常见的重要的体征
1.颈项强直:方法:病人仰卧,检查者以手托扶病人枕部作被动屈颈动作,以测试颈肌抵抗力。
抵抗力增加:颈椎病、骨折、也可阳性。
2.Kernig征:方法:病人仰卧,先将一侧髋关节屈成直角,再用手抬高小腿,正常人可将膝关节伸达°以上,伸膝受限,疼痛、屈肌痉挛为阳性。
3.Brudzinski:方法:病人仰卧,下肢自然伸直,医生左手托住病人枕部,一手置于病人胸前,然后使头部前屈,两侧膝关节、髋关节屈曲为阳性。
五、Lasegue征:神经根受刺激的表现。方法:卧位,两下肢伸直,医师左手置于膝关节上,使下肢保持伸直,另一手将下肢抬起,正常可抬高70度,仅能抬高30度~40度为阳性,见于坐骨神经痛
今日荐读
点击下方图片,看趣文
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