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颈梗阻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疼痛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
TUhjnbcbe - 2020/11/12 23:12:00
北京看白癜风效果最好专科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人工流产疼痛

人工流产时疼痛主要表现在两个阶段。

1.扩张官颈时疼痛主要表现为下腹部、腰背部及骶部的胀痛及相应脊神

经支配皮区的牵涉痛。

2.吸宫时主要是子宫内脏疼痛,呈痉挛性痛或锐痛。

结合不同阶段的人工流产疼痛特点及手术步骤,一般不难诊断。

辅助检查:部分病例心电图监测可发现窦性心动过缓,若施行异丙酚麻醉

时,部分病例可出现一过性氧饱和度下降。

(一)异丙酚、芬太尼复合静脉麻醉

一般异丙酚单次用量为1.5-2mg/kg,不宜超过2mg/kg,以免抑制呼吸

和麻醉过深不易苏醒。芬太尼剂量为lug/kg.实施镇痛时先缓推芬太尼.然

后缓推异丙酚,必要时可追加异丙酚1mg/kg维持量。

(二)HANS复合宫颈局麻实施人流镇痛

1.术前30分钟肌注阿托品0.5mg。操作前由术者实行宫颈局麻,用1%

利多卡因5ml。

2.HANS在术前诱导30分钟·然后开始手术,术中持续应用HANS镇

痛。选穴:一对电极放合谷、劳宫穴。另一对电极放同侧足三里及阴陵泉

穴。频率选择疏密波(D.D波2/Hz),同步输出。刺激深度以患者能够

耐受为宜。合谷、劳宫穴诱导期强度为10~28mA,平均(16.5±4.1)

mA;术中镇痛强度为12~28mA,平均(20.1±4.7)mA。足三里、阴陵

泉穴诱导期强度为l2~28mA,平均(18.2±4.6)mA;术中镇痛强度l5~

30mA.平均(21.6-4.4)mA。

(一)异丙酚人工流产镇痛术

据报道镇痛优良率可达%.为了防止一过性呼吸、循环抑制,异丙酚

用量一般不超过2mg/kg,复合芬太尼剂量以1ug/kg为宜,推注速度不要太

快。术中注意呼吸、血压、心率、氧饱和度监测。

(二)HANS复合宫颈局麻于人工流产术镇痛

局麻药注射前重复回抽无血再行阻滞,防止局麻药*性反应。HANS为

了发挥更好疗效,一定要术前先诱导30分钟。本法疗效肯定。据报道对扩宫

颈和吸宫时中度疼痛的抑制率明显高于单纯局麻对照组。且人工流产综合征各

种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出冷汗、面色苍白)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

低,有临床推广价值。较异丙酚全麻操作简便,费用低廉,无呼吸、循环抑制

之虑。并发症、副作用极少。安全有效,患者易于接受。

颈源性头痛

颈源性头痛有一类头痛伴有颈部压痛,而且与颈神经受刺激有关,发生率

很高,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头痛的持续时间长,治疗较为困难,日益引起了人

们的重视。此种头痛在以往曾被称为“神经性头痛”、“神经血管性头痛”,“枕

大神经痛”,“耳神经痛”等。以往认为此种头痛是头部的神经和血管在致病因

素作用下产生的。在年Sjaastad首次提出颈源性头痛的概念后,迅速得

到多学科专家的重视。在年国际头痛学会(lnternationalHeadache

Society,IHS)颁布了关于颈源性头痛的分类标准,目前颈源性头痛已经在临

床上广泛被人们所接受。

近年来对颈神经解剖及其末梢的中枢传人机制的研究,以及时颈椎间盘退

行性变引发非菌性神经根炎的机制取得的研究进展,不断加深了对颈源性头痛

发生机制的认识,并指导了临床诊断与治疗的改进。年B0gduk指出颈椎

退行性变和肌肉痉挛是颈源性头痛的直接原因。颈源性头痛也可称为颈神经后

支源性头痛,是高位神经根性颈椎病。

(一)疼痛的性质

早期颈源性头痛患者多有枕部、耳后部、耳下部不适感,以后转为闷胀或

酸痛感,逐渐出现疼痛。疼痛的部位可扩展到前额、颞部、顶部、颈部。有的

可同时出现同侧肩、背、上肢疼痛。疼痛可有缓解期。随着病程的进展.疼痛

的程度逐渐加重,持续性存在,缓解期缩短、发作性加重。寒冷、劳累、饮

酒、情绪激动可诱发疼痛加重。一些颈源性头痛患者可以仔细地描述自己的头

痛,临床医师要认真地加以引导和询问。

(二)疼痛的部位

颈源性头痛常常不表现在它的病理改变部位,其疼痛的部位常常模糊不

清,分布弥散并向远方牵涉,可出现牵涉性疼痛.类似鼻窦或眼部疾病的表现。

部分患者疼痛时伴有耳鸣、耳胀、眼部闷胀、颈部僵硬感。大多数患者在疼痛

发作时喜欢用手按压痛处,以求缓解。口服非甾类抗炎药可减轻头痛的程度。

颈源性头痛在伏案工作者中的发病率较高。病程较长者工作效率下降、注意力

和记忆力降低,情绪低落、烦躁、易怒,易疲劳,生活和工作质量明显降低。

(三)颈部疼痛

患者常同时有颈部慢性疼痛,多为持续性钝痛,活动时可诱发或加剧。第

2~3颈椎或第5-6颈椎小关节受到创伤和劳损发生率高,相应发病率也高。

不同节段的小关节病变可引起不同区域的疼痛,分布具有一定的特征。①第

2-3颈椎小关节:疼痛位于上颈区,并可延伸至枕区。严重者范围可扩大至

耳、头顶、前额或眼等。②第3~4颈椎小关节:颈侧后方区域,同样可延伸

至枕下,但不超过枕区,向下不超过肩胛带,其分布形状类似于肩胛提肌。

③第5~6颈椎小关节:可引起肩痛,易与肩周炎混淆。此外,尚可有胸痛及

上肢疼痛的表现。

由于颈神经根在头、颈、胸、上肢等有广泛分布,因此除局部疼痛外,还

常可引起牵涉痛表现。头痛主要由于第2~3颈椎小关节受累引起牵涉痛,常

见且易被误诊。表现为慢性持续性钝痛,也可呈典型偏头痛,甚至前额痛等。

(四)局部体征

在有小关节创伤性退行性变性关节炎的患者,常有明显上部颈椎旁固定压

痛,颈部活动后压痛加剧。检查可发现在耳下方颈椎旁及乳突后下方有明显压

痛。病程较长者可有颈后部、颞部、顶部、枕部压痛点。

患者多有上颈部软组织紧张、僵硬。颈部可因疼痛而使颈部活动减少·受

限,甚至颈部可处于强迫体位。由于大多数患者在头痛的同时伴有颈部疼痛和

颈部偶直,应当存诊断时充分注意询问和检查。

有的患者局部触觉、针刺觉减弱,部分患者患侧嗅觉、味觉和舌颊部感觉

减退。

部分患者压顶试验和托头试验为阳性。对支配小关节的相应脊神经后内侧

支进行局部阻滞可使疼痛缓解,可作为一种诊断性阻滞方法,用于诊断较为困

难的患者。但有的颈源性头痛患者也无明显的临床体征。有的患侧白发明显多

于对侧。

(一)头颈部外伤史

尤其是有车祸等外伤史的患者应高度怀疑。部分患者则无明确的外伤史。

(二)疼痛

疼痛的范围符合分布规律,有明显压痛者应进行神经阻滞试验,该方法具

有诊断性治疗作用。由于小关节受脊神经后内侧支的支配,而该支在关节突腰

部与骨面相贴,因此若疼痛由小关节引起,则阻滞有效。疼痛在注射局部麻醉

药后大约10分钟缓解,药效持续2小时以上者判断为阳性反应。此试验阳性

是早期诊断本病的特征表现之一。

(三)神经根刺激症状

早期为刺激症状,后期可因关节突增生、肥大,骨赘形成直接压迫引起。

以C3脊神经和C6脊神经受压最为多见,已成为高位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

床表现。

(四)影像学特点

依据X线平片、断层摄影、CT扫描图像所见,对诊断晚期患者并不困

难,但早期患者常不易见到异常表现。虽然CT和小关节造影对本病早期诊断

具有帮助,但不如神经阻滞试验灵敏和可靠。

颈源性头痛的临床治疗原则应是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如果临床医师发现患

者的颈部有器质性病变,如上颈部软组织紧张、僵硬、压痛和活动时疼痛,或

活动时活动幅度变小或受限,影像学检查有关节突关节炎症,应该重点在上颈

部的病变区进行局部治疗,尽力消除局部软组织的炎症病变。随着软组织的炎

症的减轻和消失,颈源性头痛也随之减轻和缓解。

(一)一般性治疗

对于病程较短、疼痛较轻的颈源性头痛患者,可采取休息、头颈部针灸、

牵引、理疗,同时配合口服非甾类抗炎药,一部分患者的病情可好转。但对按

摩治疗要慎重,许多患者经按摩后病情加重,有的还发生严重损伤。

(二)健康教育

在颈源性头痛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临床医师要注意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健康

教育。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注意保持良好的睡眠、体位和工作体位。

2.注意自我保护和预防头颈部外伤。

3.急性损伤应及时治疗。

(三)注射疗法

由于颈源性头痛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每个患者的病灶部位不同,注射治

疗要坚持个体化原则。经治的临床医师在进行注射疗法前,要仔细分析该患者

的病情,尽可能确认每个患者的具体病灶部位,有针对性地为其制定注射治疗

方案。

1.颈椎旁病灶注射在第2颈椎横突穿刺注射消炎镇痛药物,对大多数

颈源性头痛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药液在横突间沟扩散可流到C1、C2、

C3脊神经及周围软组织内,发挥消炎、镇痛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治疗作用。

由于药液被直接注入病灶区域,所以治疗效果较好。由于第2颈椎横突的体表

标志在较肥胖者不易触及,也可在X线引导下进行穿刺注射治疗。

2.颈椎关节突关节注射。

3.寰枢椎间关节注射。

4.寰枕关节注射。

5.颈部硬膜外间隙注射。

(四)颈神经毁损治疗及手术治疗

经各种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多有椎管内骨性异常改变卡压神经根,应考虑

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对于有手术禁忌证或手术危险性较大的患者,经患者同

意,可采用颈神经后内侧支破坏性阻滞,治疗应在X线透视引导下进行。还

可采用射频热凝术毁损颈神经后内侧支治疗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是三叉神经分布区的一种发作性突发性剧痛,因其疼痛剧烈,

又称为“痛性痉挛(ticdoulourcux)。该病多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女

性略多于男性,男女比例约为1:1.6。三叉神经痛是脑神经痛中最为常见的

类型,但其患病率在我国至今尚无确切的流行病学统计资料,据英国报道大约

为/0000人。

三叉神经痛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或症状性两大类。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是指

继发于肿瘤、脱髓鞘等明确病变的三叉神经痛。在三叉神经痛患者中,大约只

有i%~5%发现有脑肿瘤存在,其中以听神经瘤最为多见。原发性三叉神经

痛的病因至今尚无十分满意的解释。目前普遍认为三叉神经痛主要是由于血管

压迫所致;一些病理学家和口腔科医师认为三叉神经痛可能是由于牙齿脱落及

慢性感染所致;也有学者认为三叉神经痛的发作性可能有中枢机制的参与,三

叉神经的逆行活动可能改变了三叉神经核的电生理活动方式。

三叉神经痛具有以下几个临床特征:

l.发作性三叉神经痛为发作性“闪电”或“触电”样疼痛,每次持续

数秒钟到数分钟,一般为20--30秒。有时患者可能诉说其疼痛为持续性的,

但当患者安静不动时,他会感到这种所谓的“持续”中疼痛有短暂的减轻。

2.触发性面部特别是口周区的轻度触觉刺激即可诱发三叉神经痛。说

话、咀嚼、刷牙、洗脸均可诱发疼痛的出现和加重,严重者微风或身体运动亦

可成为诱发因素。一般在疼痛发作后有2--3分钟的不应期。

3.间歇性在三叉神经痛频繁发作期间,大多数有数周到数月的间歇期。

Rushton等报道例三叉神经痛中.50%有1个月以上的间歇期,24%的间

歇期在12个月以上。一般说来,随着患者病程的延长,间歇期愈来愈短。

4.单侧性几乎所有的三叉神经痛均在单侧发生,以右侧居多,大约占

61%。少数患者在病程中可再出现另一侧的三叉神经痛。双侧同时发生者极为

罕见,仪占0.5%。三叉神经痛多发生于第Ⅱ、第Ⅲ对脑神经的分布区,发生

在第1支分布区的极少见。

5.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一些患者在疼痛发作时可以

在其分布Ⅸ区域发现有痛觉过敏或痛觉减退,有的甚至出现角膜反射迟钝,但

发作停止后这些体征即消失。如果发现这些体征持续存在,应考虑为继发性三

叉神经痛,必要时可行头颅CT、MRI及DSA等检查,以寻找其病因。

6.三叉神经痛对卡马西平及神经阻滞的治疗效果良好,这一特点也可作

为三叉神经痛与其他面部疼痛如牙源性疼痛、非典型面部痛和颞颌关节紊乱的

鉴别要点之一。

国际头面痛学会分类委员会确定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标准为:

l.阵发性发作的面部疼痛,持续数秒。

2.疼痛至少包含以下4种标准:

(1)疼痛只限于三叉神经的一支或多支分布区。

(2)疼痛为突然的、强烈的、尖锐的、皮肤表面的刺痛或烧灼痛。

(3)疼痛程度严重。

(4)刺激扳机点可诱发疼痛。

(5)具有痉挛发作间歇期。

3.无神经系统损害表现。

4.每次发作形式刻板。

5.排除其他引起面部疼痛的疾患。

对于疑为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应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必要时行头颅

平片、cT和(或)MRI检查。

(一)药物治疗

三叉神经痛的治疗主要采用抗癫痫药物治疗,其中以卡马西平为首选药

物,如果无效或出现不可耐受的副作用,可选择其他抗癫痫药物,也可选择抗

痉挛药物如力奥来素(巴氯芬)或多巴胺受体阻滞剂如匹莫奇特。

1.抗癫痫药物

(l)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tegretol):也称酰胺米嗪或氨基甲酰环氮

己三稀。现已被公认为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首选药物。用法:宜饭后服用,通常

由lOOmg每日2次开始,以后每日增加lOOmg,直至疼痛缓解或消失(可增

至—mg.每订3次).用此有效量持续2~3周,然后逐渐减少,找出

最小有效量(lOOmg/次,每日2~4次),再以此维持量服用数月。本药孕妇

忌用。其副作用可有思睡、眩晕、药疹、消化障碍、复视、共济失调等,减量

或停药后一般可消失。但长期应用可发生骨髓抑制及肝功能损害,对此须注意

观察。

(2)苯妥英钠(phenytoin,dilantin):在未开始应用卡马西平之前,苯妥

英钠曾被认为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首选药物,其治疗效果不如卡马西平,但至

今仍未失去其治疗价值。此药也是一种抗癫痫药物,据认为其药理作用和卡马

西平类似。用法:初服O.lg,每日3次,以后每日增加0.lg.直至疼痛停止

(或至0.2g,每日3次).继续应用2~3周,然后(或出现中*症状时)逐渐

减量,还应以最小有效量维持在疼痛停止后数月。其主要副作用为共济失调

(头晕、步态不稳等)、视力障碍、齿龈增生及白细胞减少等。如本药与氯丙嗪

(目前不单独应用)合用,则治疗效果尤佳,每次可配服氯丙嗪25--50mg,作

为维持量的最小有效量,有时可减至每日苯妥英钠0.05--0.lg和氯丙嗪25-

50mg。

(3)氯硝西泮:系苯二氮卓类抗癫痫药物,也可用于三叉神经痛的治疗。

开始剂量为0.5mg,3次/天,以后每3天增加o.5~lmg,直至疼痛缓解。但

其不良反应较重,主要为嗜睡和步态不稳。

(4)丙戊酸钠:可缓解三叉神经痛的症状,常用剂量为~1mg。服

用期间应定期检查肝、肾功能。

(5)加巴喷丁(gabapentin):加巴喷丁是一种新型抗癫痫药,目前临床

研究表明它对三叉神经痛也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加巴喷丁的起始剂量为

mg/d,以后逐渐增量至疼痛控制,一股用量为1mg/d,最大可至

24OOmg/d。

(6)拉莫三嗪(lamotrigine):拉莫三嗪是一新型抗癫痫药物,目前也有

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报道,但目前其临床研究资料不多,仍有待进一步验

证。

(7)托吡酯(topiramate):商品名为妥泰,可试用于治疗三义神经痛,但

正式应用临床前还必须大宗病例的临床试验验证。

2.抗痉挛药物beclofen是一种肌肉松弛药及抗痉挛药,也可用于三叉神

经痛的治疗。目前国内市场有两种商品药即脊舒和力奥来素。baclofen既可在

卡马西平或苯妥英钠无效时单独使用,也可与它们联合应用,以增强治疗效

果。使用时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增量,初剂量可用5mg,3次/天;3天后改

为lOmg,3次/天;以后每3天增加一次剂量,每日总剂量增加15mg.最大

剂量为40--80mg/d。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嗜睡、头昏及疲乏。

3.多巴胺受体阻滞剂匹莫奇特(pimozide)是一种多巴胺受体阻滞剂,

主要用于抗精神病治疗,三义神经痛在其他药物治疗无效时可试用。常用口服

剂量为4--12mg/d。Lench等应用匹莫奇特治疗三叉神经痛48例,疼痛总分

数下降78%。不良反应有疲劳、双手震颤、记忆力减退、睡眠中出现不自主

动作,以及轻度帕金森病表现。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但一般均较轻

微,减量或加用小剂量比哌立登(biperiden)可使患者的症状得到缓解。

4.维生素为了促进神经修复,可给予B族维生索,如维生素B1、B6及

B12治疗。大剂量的维生素B12不仅有促进神经修复作用,而且具有一定的镇痛

作用。

(二)神经阻滞治疗

如药物治疗无效,或者出现明显的副作用,可采用神经阻滞治疗。对于下

颌神经分布区疼痛的患者,可行下颌神经阻滞术;上颌神经分布区疼痛者,

可行上颌神经阻滞术。对于三叉神经任何一支或多支疼痛者,均可选行半月

神经节药物或射频毁损术,治疗成在影像学没备的引导和定位下进行,以保

证疗效和防止并发症。具体方法与适应证、禁忌证参阅《临床疼痛诊疗操作

规范》。

(三)手术治疗

如果药物治疗无效,或出现明显副作用者,应考虑采用外科手术治疗。现

多采用的手术为微血管减压术。具体参阅《临床疼痛诊疗操作规范》。

枕神经痛

枕神经痛是指后头部枕大神经和枕小神经分布区的疼痛。后枕部和颈部的

感觉是由第1、2、3对颈神经支配,第2颈神经后支构成枕大神经,自乳突和

第1颈椎后面中点连线的正中处由深组织浅出,分布于后枕部相当于两侧外耳

道经头颈连线以后的部分。第3颈神经前支构成枕小神经、耳大神经。枕小神

经主要分布于耳廓上部和枕外侧的皮肤,耳大神经主要分布于耳廓下部前、后

面、腮腺表面及下颌角。当三条神经受累时,可引起后枕部和颈部疼痛,并常

以神经痛形式出现。因第1颈神经后根一般发育很小,故上颈段脊神经疾病引

起的后枕及颈部疼痛统称称为枕神经痛。

本病大多发生于成年人,一部分患者有较明确的病因:

1.某些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或鼻咽部存在感染病灶,或受凉受潮后.可

引起枕神经发生炎症病变而引起疼痛。

2.大多是由于局部或全身疾病引起的枕神经水肿、变性或脱髓鞘病变而

导致枕神经痛。

(l)颈椎疾病:是较常见的原因,可能与增生的骨质压迫上颈段神经有

关,上颈椎结核、类风湿脊椎炎或转移痛偶尔也可引起。

(2)椎管疾病:上颈段脊髓肿瘤、粘连性蛛网膜炎、脊髓空洞症等可引起

颈枕部疼痛。

(3)寰枕部畸形:颅底陷入症、寰枕关节融合、上颈椎椎体分隔不全、枕

大孔狭窄等,主要是对上颈段脊神经等压迫牵扯所致。

(4)颅后窝病变:如颅后窝肿瘤、颅后窝蛛网膜炎等亦可引起枕部及颈部

疼痛。

(5)损伤:枕下关节韧带损伤、寰椎前后弓骨折、寰枢椎半脱位、颈椎及

颈部软组织损伤等。

(6)全身性疾病:糖尿病、风湿病、疟疾、尿*症、动脉硬化、有机磷中

*、长期饮酒等可引起枕神经退行病变。

枕神经痛是枕骨下和后头部的疼痛,也可自发性也可因头颈部的动作、喷

嚏、咳嗽等而诱发,发作时患者常保持头部不动,呈轻度的倾和侧倾。疼痛

常为持续性,也可阵发性加剧,但在发作间歇期枕部可有钝痛。疼痛始自枕

骨下区,向后头皮放射,可因压迫枕神经而加剧。疼痛严重时可伴有眼球后

痛。可有偏头痛样症状或出现丛集性头痛的自律症状。相当一部分肌紧张头

痛患者的头痛也位于相似的区域。检查时可找到枕神经的压痛点。枕大神经

的压痛点位于乳突与第1颈椎后面连线中点(风池穴),枕小神经的压痛点

位于胸锁乳突肌附着点的后上缘(翳明穴)。当按压这些部位时,患者可感

到剧烈的疼痛,疼痛并可沿着神经分布扩散。枕部的皮肤常有感觉减退或触

摸感疼痛。

枕神经痛的诊断要点如下:

1.患者具有上述的疼痛特征。

2.神经支配区痛觉减退。

3.检查时,在所累及神经和同侧第2、3颈椎横突处有压痛及放射痛。

4.头颈部动作可为诱因。

5.枕神经阻滞后疼痛消失。

枕神经必须与源于寰枢椎关节或上椎突关节,或从颈肌附着点的扳机点所

致的枕部疼痛相鉴别。

(一)病因治疗

对于有结构损害基础的患者,应尽可能进行病因治疗,如手术切除肿瘤和

解除压迫,针对流感各种感染进行治疗等。

(二)药物治疗

l.镇痛药物如卡马西平、布洛芬、苯妥英钠等。卡马西平主要是由于

阻滞突触传递而起作用,用量为mg/次,每日3次,宜从小量开始。苯妥

英钠0.1g/次,每日3次,此药在未应用卡马西平之前,曾被认为是枕神经痛

的首选药,其药理作用与卡马西平相似。

2.神经营养剂大量B族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B12具有镇痛作用,可促

进神经的修复,可应用维生素B1mg+维生素B~0ug肌内注射,

每日1次。

3.肾上腺皮质激素有减轻神经水肿及止痛的作用。地塞米松1.5mg/d,

泼尼松l5~_30mg/d可应用5-7人。

(三)局部理疗

急性期可采用间动电流、超短波、紫外线或普鲁卡因离子透入;慢性期宜

采用超短波、短波透热或碘离子透入等。

(四)针刺治疗

常用穴位有风池、翳明、后溪、合谷、外关、太冲、昆仑等。

(五)神经阻滞治疗

一般治疗无效者.可行局部神经阻滞疗法。

1.枕大、枕小神经阻滞枕大神经阻滞穿刺点在患侧乳突与第2颈椎脊突

之间连线中点处或枕骨后隆起的外下方2.5cm处,该处常有压痛。穿刺针针尖

避开枕动脉,在穿刺点刺入皮下,然后使穿刺针针尖向上大约45°角缓慢推进,

患者出现放射痛时,可注入1%利多卡因2—3ml。待麻木后亦注入神经破坏药

1—2ml。枕小神经阻滞的穿刺点在枕大神经阻滞穿刺点外2.5cm处。对于有炎

症因素的可在局麻药中加入糖皮质激素,电可加入维生素B族。对于反复阻滞

无效者,可考虑应用神经破坏药,如无水乙醇或1o%—15%苯酚甘油阻滞。

2.C2~C4椎间孔阻滞术可逆性阻滞,用药同上,每个部位不超过4ml.

多部位阻滞时药量酌减,避免双侧同时阻滞。治疗最好在影像学设备的引导下

进行,更加准确和安全。

(六)手术治疗

对于个别疼痛严重患者.阻滞治疗的效果不持久者,亦可考虑行枕大或枕

小神经等周围神经于筋膜下切除术。

颈椎病

因颈椎间盘退行性变本身及其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邻近组织、并引起各

种症状和(或)体征者,称之为颈椎病。

从颈椎病的定义可以看出,本病首先属于以退行性变为主的疾病.但又与

多种因素有密切关系,它起源于颈椎间盘的退变,颈椎间盘的退变本身就可以

出现许多症状和体征,加之合并椎管狭窄,有可能早期出现症状,也可能暂时

无症状,但遇到诱因后,出现症状。人多数患者在颈椎原发性退变的基础上产

生一系列继发性改变。这些继发性改变包括器质性改变和动力性异常。器质性

改变有髓核突出和脱出、韧带骨膜下血肿、骨刺形成和继发性椎管狭窄等。动

力性改变包括颈椎不稳,如椎间松动、错位、曲度增加。这些病理生理和病理

解剖的改变,构成了颈椎病的实质。

(一)颈型颈椎病

1.症状以青壮年居多颈部感觉酸、痛、胀等不适。这种酸胀感以颈后

部为主。而女性患者往往诉肩胛、肩部也有不适。患者常诉说不知把头颈放在

何种位置舒适。部分患者有颈部活动受限,少数可有一过性上肢麻木,但无肌

力下降及行走障碍。

2.体征患者颈部一般无歪斜。生理曲度减弱或消失.常用手指捏颈项

部。棘突间及棘突旁可有压痛。

(二)神经根型颈椎病

1.根性痛根性痛是最常见的症状,疼痛范围与受累椎节的脊神经分布

区相一致。与根性痛相伴随的是该神经分布区的其他感觉障碍,其中以麻木、

过敏、感觉减弱等为多见。

2.根性肌力障碍早期可出现肌张力增高,但很快即减弱并出现肌无力

和肌萎缩征。在手部以人小鱼际肌及骨间肌萎缩最为明显。

3.腱反射异常早期出现腱反射活跃,后期反射逐渐减弱,严重者反射

消失。然而单纯根性受压不会出现病理反射,若伴有病理反射则表示脊髓本身

也有损害。

4.颈部症状颈痛不适,颈旁可有压痛。压迫头顶时可有疼痛,棘突也

可有压痛。

5.特殊试验当有颈椎间盘突出时,出现压颈试验阳性。脊神经牵拉试

验阳性。

(三)脊髓型颈椎病

1.症状患者首先发生双侧或单侧下肢发沉、发麻的症状,随之出现

行走困难,下肢肌肉发紧,行步慢,不能快走,重者明显步态蹒跚,更不

能跑。双下肢协调差,不能跨越障碍物。双足有踩棉花样感觉。自述颈部

发硬,颈后伸时易引起四肢麻小。一般下肢症状可先于上肢症状出现,上

肢多一侧或两侧先后出现麻木、疼痛。部分患者有括约肌功能障碍、尿潴

留。除四肢症状外,往往有胸1平面以下皮肤感觉减退、胸腹部发紧,即

束带感。

2.体征最明显的体征是四肢肌张力升高,严重者稍一活动肢体即可诱

发肌肉痉挛,下肢往往较上肢明显。下肢的症状多为双侧,严重程度可有不

同。上肢的典型症状是肌无力和肌萎缩,并有神经根性感觉减退,下肢肌萎缩

不明显,主要表现为肌痉挛、反射亢进,出现踝阵挛和髌阵挛。皮肤的感觉平

面检查常可提示脊髓真正受压的平面。Hoffmann征阳性,Babinski、

Oppenheim、Chaddock、Gordon征亦可阳性。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可减弱甚

至消失。

(四)椎动脉型颈椎病

1.眩晕头颅旋转时引起眩晕发作是本病的最大特点。正常情况下,头

颅旋转主要在颈1-2之间。椎动脉在此处受挤压。如头向右旋时,右侧椎动

脉血流量减少,左侧椎动脉血流量增加以代偿供血量。若一侧椎动脉受挤压血

流量已经减少无代偿能力,当头转向健侧时,可引起脑部供血不足产生眩晕。

一般头颅转向健侧,而病变在对侧。

2.头痛由于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使侧支循环血管扩张引起头痛。头

痛部位主要是枕部及顶枕部,以跳痛和胀痛多见,常伴有恶心呕心、出汗等自

主神经紊乱症状。

3.猝倒是本病的一种特殊症状。发作前并无预兆,多发生于行走或站

上时,头颈部过度旋转或伸屈时可诱发.反向活动后症状消失。这种情形多系

椎动脉受刺激后血管痉挛,血流量减少所致。

4.视力障碍患者有突然弱视或失明,持续数分钟后逐渐恢复视力,此

系双侧大脑后动脉缺血所致。此外,还可有复视、眼睛闪光、冒金星、黑朦、

幻视等现象。

5.感觉障碍面部感觉异常,口周或舌部发麻,偶有幻听或幻嗅。

(一)颈型颈椎病

l.颈部、肩部及枕部疼痛,头颈部活动因疼痛而受限制。因常在早晨起

床时发病,故被称为落枕。

2.颈肌紧张,有压痛点,头颅活动受限。

3.X线片上显示颈椎曲度改变,动力摄片可显示椎间关节不稳与松动。

由于肌痉挛头偏歪,侧位X线片上出现椎体后缘一部分重影,小关节也呈部

分重影。

(二)神经根型颈椎病

1.具有典型的根性症状,其范围与受累椎节相一致。颈肩部、颈后部酸

痛,并沿神经根分布区向下放射到前臂和手指,有时皮肤有过敏,抚摸有触电

感,神经根支配区域有麻木及明显感觉减退。

2.脊神经根牵拉试验多为阳性,痛点注射治疗疗法对上肢放射痛无显效。

3.X线正位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侧位片生理前孤消失或变直,椎间隙

变窄,骨刺形成。伸屈动力片示颈椎不稳。

(三)脊髓型颈椎病

1.自觉颈部无不适,但手动作笨拙,细小动作失灵,协调性差。胸部可

有束带感。

2.步态不稳,易跌倒,不能跨越障碍物。

3.上下肢肌腱反射亢进,张力升高,Hoffmann征阳性,可出现踝阵挛和

髌阵挛,重症时Babinski征可能呈阳性。早期感觉障碍较轻,重症时可出现

不规则痛觉减退。感觉丧失或减退区呈片状或条状。

4.X线显示病变椎间盘狭窄,椎体后缘骨质增生。

5.MRI检查示脊髓受压呈波浪样压迹,严重者脊髓可变细,或呈念珠

状。磁共振还可显示椎间盘突出,受压节段脊髓可有信号改变。

(四)椎动脉型颈椎病

1.颈性眩晕(即椎-基底动脉缺血征)和猝倒史,且能除外眼源性及耳源

性眩晕。

2.个别患者出现自主神经症状。

3.旋颈诱发试验阳性。

4.X线片显示椎节不稳及钩椎关节增生。

5.椎动脉造影及椎动脉血流检测可协助定位但不能作为诊断依据。

(一)非于术疗法的基本原则

1.非手术疗法应符合颈椎的生理解剖学基础,由于颈椎的解剖结构和生

理功能的特殊性,要求在治疗上严格遵循这一原则。粗暴操作,超过颈部骨骼

和韧带的强度,可突然出现神经症状,甚至完全瘫痪。

2.非手术疗法应随时观察患者的反应,超过颈椎骨关节生理限度的操作,

往往会造成局部创伤性反应。轻者局部水肿,渗出增加、粘连形成,重者可使

韧带撕裂、不稳加重。长期推拿可使骨赘形成加速。因此,如推拿后患者感到

不适或牵引后颈部疼痛加重,应立即停止这种疗法。

3.非手术治疗的目的应是纠正颈椎伤病的病理解剖状态,停止或减缓伤

病的进展,有利于创伤的恢复及病变的康复,预防疾病的复发。

(二)颈椎非手术疗法的适应证

1.轻度颈椎间盘突出症及颈型颈椎病。

2.早期脊髓型颈椎病。

3.颈椎病的诊断尚未肯定而需一边治疗一边观察者。

4.全身情况差,不能耐受手术者。

5.手术恢复期的患者。

6.神经根型颈椎病。

(三)非手术疗法的办法

1.颈椎牵引疗法目前牵引的器械较多,但大致分为坐式牵引和卧式牵

引。从生物力学的角度看,卧式牵引效果较好。卧式牵引的优点是患者可以充

分休息,可以在睡眠时牵引。

2.制动法颈椎制动包括颈托、围领和支架三类。围领制动范围小,但

可以自由拆卸。围领可用石膏也可用塑料加垫制作而成,比较轻便,容易挟

带。颈托上面托住下颌和枕骨,下面抵住双肩,前面胸部和后面背部稍延长以

阻止前后活动。颈托的活动度较围领小,制动效果好。支架是用皮革和钢条制

作,前面两钢条上端为下领托,下为胸部护片.后面两钢条上端为枕骨托,下

为背部护片,各有三条皮带前后联系,中间皮带通过肩部两块垫片,收紧皮带

可使枕颌与两肩距离加大而增加牵引力。颈椎制动效果最好是牵引,应根据思

考具体情况而定。

3.另外,理疗、推拿、按摩、针灸和穴位注射治疗等方法,对多数患者

有治疗作用。

4.家庭疗法家庭疗法是一个综合性的治疗方法,集康复、预防于一体,

方法也较多。家庭疗法的主要内容包括纠正和改善睡眠及工作中的不良体位,

牵引及使用围领等。家庭疗法是正规治疗的基础,对颈椎病的预防和康复具有

重要作用。

5.药物药物治疗应在医师的指导下使用。常用的药物有硫酸软骨素A、

复方软骨素片、丹参片或复方丹参片、维生索E、维生素B、颈痛灵及抗炎药

物。硫酸软骨素A又称康德灵片,这种酸性粘多糖物是生物体内结缔组织中

特有的成分之一。主要从动物结缔组织及软骨中提取。每次D5R8~10片,

每天3次,连服1个月为一个疗程。复方软骨素片又称复方康德灵片,药理作

用及服法与康德灵相同。丹参可促使细小血管扩张,增加血流量,促进组织修

复,因而也有利于颈椎退变过程的缓解和好转。每次2~3片,每天3次,1个

月为一疗程,但各种药物的应用均须经临床医师反复调整并观察疗效,避免千

篇一律。

(四)颈椎病的手术治疗

当颈椎病发展到一定程度,必须采用手术治疗方可中止对神经组织的进一

步损害。颈椎病的手术经历后路椎板切除间接减压到前路直接减压的过程。但

后路推板切除减压并不因前路手术的出现而丧失其应用的治疗地位。多数情况

下,前路手术更合理,它是手术治疗颈椎病的一大进展,而后路手术现在降为

前路手术的补充治疗手段。不过,当有后纵韧带骨化时,脊髓广泛受压,宜采

用后路手术。

颈椎病手术的适应证:

1.颈椎病发展至出现明显的脊髓、神经根、椎动脉损害,经非于术治疗

无效即应手术治疗。

2.原有颈椎病的患者,在外伤或其他原因的作用下症状突然加重者。

3.伴有颈椎间盘突出症经非手术治疗无效者。

4.颈椎病患者,出现颈椎某一节段明显不稳,颈痛明显,经正规非手术

治疗无效,即使无四肢的感觉运动障碍,亦应考虑手术治疗以巾止可以预见的

病情进展。

颈椎病手术的禁忌证:颈椎病手术不受年龄的限制,但必须考虑全身情

况。若肝脏、心脏等重要脏器患有严重疾病、不能耐受者,应列为手术禁忌

证。此外,颈椎病已发展至晚期,或已瘫痪卧床数年,四肢关节僵硬;肌肉有

明显萎缩者,手术对改善生活质量已没有帮助时,也不宜手术。若颈部皮肤有

感染、破溃,则需在治愈这些局部疾患后再考虑手术。

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

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是指有轻重不等的颈部外伤史,影像学检查证实有椎

间盘破裂或突出.而无颈椎骨折、脱位,并存在相应临床表现者。致伤原因

主要是加速暴力使头部快速运动导致颈部扭伤,多见于交通事故或体育运

动。

本病起病急,大多数病例有明显头颈部外伤史,有的可因轻微损伤起病。

临床表现因压迫部位和程度不同而有较大差异。根据椎间盘突出部位及压迫组

织不同,可分为三型:侧方型、中央型、旁中央型。

(一)侧方型颈椎间盘突出症

1.症状

(1)颈痛、僵硬、活动受限;

(2)颈部过伸时可产生剧烈疼痛,并可向肩部或枕部放射;

(3)一侧上肢疼痛或麻木感,但很少两侧同时发生。

2.体征

(1)颈部处于僵直位;

(2)病变节段椎旁压痛、叩痛,下颈根棘突间及肩肿内侧可有疼痛;

(3)颈脊神经根张力试验阳性;

(4)受累神经根支配区感觉、运动和反射改变。支配肌肉可有萎缩及肌力

减退现象。

(二)中央型颈椎间盘突出症

1.症状

(l)不同程度的四肢无力,下肢往往重于上肢,表现为步态不稳;

(2)病情严重者出现四肢不完全性或完全性瘫痪;

(3)大、小便功能障碍,表现为尿潴留和排便困难。

2.体征

(1)不同程度的四肢肌力下降;

(2)感觉异常,深浅感觉均可受累,依椎间盘突出节段不同感觉异常平面

的高低而异;

(3)四肢肌张力增高;

(4)腰反射亢进,可出现髌阵挛及踝阵挛,病理征如Hoffmann、

Oppenheim征阳性。

(三)旁中央型颈椎间盘突出症

突出部位偏于一侧而介于颈脊神经根和脊髓之间,压迫单侧神经根和脊髓

。除有侧方型症状、体征外,尚有不同程度的单侧脊髓受压症状,表现为不典

型的Brown-Sequard综合征。

(一)病史

头颈部外伤史,即使是轻微的颈部扭伤。起病急,发病前无症状,起病后

出现颈脊髓或神经根受压的症状和体征。

(二)影像学检查

1.颈椎x线片可观察到:

(1)颈椎生理弧度减小或消失;

(2)年轻或急性外伤性突出者,椎间隙可无明显异常,但年龄较人者,受

累椎间隙可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

(3)椎前软组织阴影在急性过伸性损伤所致的椎间盘突出可见增宽:

(4)颈椎动力摄片时可显示受累节段失稳。CT扫描虽对本病诊断有一定

帮助,但往往无法依靠常规CT确诊。磁共振成像(MRI)直接显示颈椎间盘

突出部位、类型从脊髓和神经根受损的程度,为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治疗

方法选择及预后提供可靠依据。

2.肌电图用于确定神经根损害,对神经根的定位有一定意义。

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如出现脊髓压迫症状,应尽早施行手术治疗。

(一)非手术疗法

1.颈椎牵引原无退变的颈椎间盘突出症,经牵引恢复其椎间隙高度,

部分突出物有望还纳。牵引方法:采取坐位或卧位,用枕颌带(Glison带)

牵引,重量2.0—3.0kg.一般认为持续牵引比间断牵引效果好,2周为一疗

程。

2.颈部围领制动主要作用是限制颈部活动和增强颈部的支撑作用,减

轻椎间盘内压力。一般可采用简易颈部围领保护,对严重病例伴有明显颈椎失

稳者可采用石膏托颈固定。对牵引后症状缓解者制动有利于病情恢复。

3.理疗对轻型病例仅有神经根刺激症状者有一定效果,其中以蜡疗和

醋离子透入疗法效果较好。

4.药物治疗对症处理,对疼痛剧烈者可采用镇静镇痛药物。

(二)手术疗法

对颈椎间盘突出症诊断准确、神经根或脊髓压迫症状严重者应采取手术治

疗。术式包括:颈前路减压术、颈后路减压术、颈椎间盘显微切除术等

肩关节周围炎

肩周炎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发现了不同的病理变化,提出了重多的

病因学说。“肩周炎”表现为肩痛及运动功能障碍的症候群,它并非是单一病

因的病患。广义的肩周炎包括了肩峰下滑囊炎、冈上肌腱炎、肩袖撕裂、肱二

头肌长头腱鞘炎、喙突炎、冻结肩、肩锁关节病变等等多种疾患。狭义的“肩

周炎”在国内习惯用作“冻结肩”或“五十肩”的同义词。

本病发病过程分为3个阶段:

(一)急性期

又称冻结进行期。起病急骤,疼痛剧烈,肌肉痉挛,关节活动受限。夜间

疼痛加重,难以入眠。压痛范围广.X线检查无异常。

(二)慢性期

又称冻结期。此时疼痛相对缓解。由急性期肌肉痉挛造成的关节功能受限

发到关节挛缩性功能障碍。关节周围软组织呈“冻结”状态。X线检查偶可观

察到肩峰,大结节骨质稀疏,囊样变。关节镜检查:关节腔内粘连,关节容积

减小,腔内可见纤维条索及漂浮的碎屑。

(三)功能恢复期

炎症逐渐吸收,血液供给恢复正常,滑膜逐渐恢复滑液分泌,粘连吸收·

关节容积逐渐恢复正常,人多数患者肩关节功能能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肌肉

萎缩需较长时问的锻炼才能恢复正常。

(一)非手术治疗

急性期解痉止痛。可制动,口服非甾体类药物,局部注射治疗;冻结期治

疗原则:在止痛条件下做适当的功能锻炼,防止关节挛缩加重。

(二)手法松解术

适应于无痛或疼痛已基本缓解的肩关节挛缩症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进行:

分别在矢状面行后伸松解,在冠状面行外展内收松解,最后做内旋外旋的轴向

松解,手法松解术必须用力徐缓,忌暴力,必须依次按矢状面,冠状面及轴向

的顺序进行松解。

(三)手术治疗

适应证是冻结期患者,伴有重度关节挛缩,经非手术治疗无效,可用手术

方法剥离粘连

菱形肌综合征

1.症状背痛,多为酸胀痛,以后半夜为重,严重时可伴有相应肋间神

经痛或相应的肋间神经周围的肌筋膜疼痛,以致患者心烦意乱。

2.体征在肩胛骨脊柱缘与胸椎之间有压痛点,有时放散至前胸,局部

皮肤无红肿。

3.辅助检查远红外热图局部片状高温图像。

1.有或无劳损史。

2.在肩胛骨脊柱缘与胸椎之问有疼痛感及压痛点

1.按摩,仅以拇指点压镇痛手法就能使局部痛点减轻或消失,每日一次。

2.理疗,湿热敷。

3.疼痛剧烈可辅以局部痛点注射消炎镇痛液。也可采用局部注射疗法。

4.对长期反复发作、顽固的菱形肌筋膜炎,应考虑为颈椎病所致的肩胛

背神经痛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常见于30~55岁的青壮年;60%的患者有腰扭伤史,多

数患者既往有腰痛史。特殊职业,如长期坐位工作、驾驶员等有易患该病倾

向。其典型症状是腰痛伴单侧或双侧下肢痛。中央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腹压

急增时(如打喷嚏、咳嗽、解大便、搬重物等).可能发生马尾神经损伤症状。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知识的普及,该病有扩大诊断治疗的趋势,治疗方法较

多,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一)腰痛

大多数患者均有下腰痛,并且为先腰痛后腿痛,部分患者为腰腿痛同时出

现,少数患者为先腿痛后腰痛。疼痛部位在下腰部和腰骶部,位置较深。疼痛

在活动时加重,卧床休息后减轻。当椎间盘突出突然发作时,可发生急性腰

痛,肌肉痉挛,伴有坐骨神经痛和腰椎各种活动受限,疼痛持续时间较长。

(二)坐骨神经痛

由于95%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在腰4~5或腰5骶l椎间隙,患者多伴

有坐骨神经痛,向腰骶部、臀后部、大腿后外侧、小腿后外侧直至足跟或足背

部放射。当患者弯腰、咳嗽、打喷嚏、解大便时疼痛症状加重。

(二)腰椎姿势异常

由于椎间盘突出的方向向后或后外侧,刺激、压迫了一侧(有时为双侧神

经根)神经根,脊柱会保护性地采取一定的弯度,以避开椎间盘对神经的压

迫。因此患者的腰椎可表现出不同侧凸、侧后凸、双肩不等高、骨盆不等高等

各种异常姿势。

(四)麻木与感觉异常

当突出的椎间盘刺激了本体感觉和触觉纤维,即可出现肢体麻木。麻木部

位接受累神经区域皮节分布。有时患者感觉患肢怕冷、畏寒,夏日也穿多条长

裤。

(五)马尾神经损伤症状

此症状出现于急性中央型椎间盘突出者。患者在搬重物、用力咳嗽、打喷

嚏或被实施腰椎重力牵引、重手法“复位”后,即感腰骶部剧痛,双下肢无力

或不全瘫。会阴区麻木,出现排使、排尿无力或失禁等括约肌障碍症状。男性

可出现功能性阳痿,女性可出现尿潴留或假性尿失禁。

(一)病史

1.仔细询问患者职业、发病时间与诱因、腰痛性质和下肢痛性质。

2.观察患者的步态与脊柱外形,疼痛症状较重者可出现跛行步态。脊柱

外形如前所述。

(二)一般体格检查

1.压痛点在病变间隙的患侧有深压痛。疼痛可沿坐骨神经分布区向下

肢放散。这是由于深压痛刺激了骶棘肌中受累神经的背根神经纤维产生感应痛

所致。

2.腰椎活动受限腰椎在各个方向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活动受限。由于椎

间盘突出的类型不同,腰椎侧弯的程度不同,活动受限的程度也不同。一般来

讲:前屈后伸运动受限明显;有脊柱侧弯的患者,向凸侧弯曲的活动受限明

显。

3.肌萎缩和肌力减弱受累的神经所支配的肌肉,如胫前肌、腓骨长短

肌、伸趾长肌等,均可有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缩和肌力减弱。腰4-5椎间盘突出

时,肌力明显减弱。

4.感觉减退受累神经根支配区,皮肤针刺痛觉明显减退,其中以固有

神经支配区尤为明显。

5.腱反射改变腰3~4椎间盘突出时,出现膝反射减弱或消失。腰5~

骶1椎间盘突出时.出现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三)特殊检查

1.胸腹垫枕实验检查方法:患者全身放松,两上肢伸直置于身旁,检

查者在病侧腰3-骶1各节椎板间隙的深层肌上用手指探压,寻找深层压痛

点。若在腰椎过度前屈位上测定,使原有在超伸展位上引出的深压痛、传导痛

或下肢酸麻感完全消失或明显减轻者.则可判定为腰椎管内发病因素。

2.直腿抬高试验由于椎间盘突出时神经根袖受到卡压,限制了其在椎

管内的移动。因此,在作患侧直腿抬高动作时因牵拉了受压的神经根而产生了

疼痛症状。

3.直腿抬高加强试验将患肢抬高到一定程度而出现坐骨神经痛。然后

降低患肢使疼痛症状消失,此时被动背伸踝关节,当又出现坐骨神经痛时为阳

性。

4.健肢抬高试验当直腿抬高健侧肢体时,如果出现患侧坐骨神经痛的

症状,即为阳性。此种情况多表明椎间盘突出为“腋下型”突出。

5.股神经牵拉试验对高位椎间盘突出症(如腰2-3和腰3-4)的患

者,股神经牵拉试验为阳性。但对部分腰4~5突出的患者,该试验也为阳性。

6.屈颈试验患者取坐位或半坐位,双下肢伸直。当被动向前屈曲颈椎

时,如出现患侧下肢的放射性疼痛者为阳性。

7.颈静脉压迫试验压迫颈静脉,使硬脊膜膨胀。由硬脊膜发出的神经

根与突出的椎间盘相挤压,从而诱发出疼痛。

(四)影像学检查

1.X线平片X线平片为所有腰痛患者必需的最基本检查。有些患者的

X线平片在侧位片可见病变的椎间隙狭窄,正位片可见轻度侧弯。X线平片的

意义不在于确诊,而在于了解脊柱形态,排除其他疾病。

2.腰椎管造影腰椎管造影术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项重要检查方

法。目前常用的非离子碘造影剂可以很好地充盈于蛛网膜下腔,通过正、侧、

斜位x线摄片,直观地了解到任何对硬膜和神经根的压迫。

3.腰椎间盘造影此项检查最适合于腰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患者。在破碎

和退变的椎间盘内注入造影剂,即可以看到造影剂外溢的影像,又可以在注射

的过程中进行疼痛诱发试验。若注射造影剂可诱发出患者以往相同的腰痛,即

为阳性。对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4.CT检查可清楚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和神经根、硬

膜囊受压的情况。同时可显示*韧带肥厚、关节内聚、后纵韧带钙化、椎管狭

窄等情况。

5.CTM检查腰椎管造影后再做CT断层扫描,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尤

其对侧隐窝和神经根袖受压情况的了解,具有单纯CT检查无法替代的优势。

6.MRI检查该项检查可更好地对脊髓内病变和椎间盘退变、脱水情况进

行显影。MRI对椎间盘突出的诊断有重要意义,但该项检查的假阳性率较高。

(一)非手术疗法

非手术疗法的目的以缓解疼痛症状为主。

1.牵引治疗间歇式牵引比传统的持续牵引有更好的疗效。但是,牵引

治疗并非对所有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有效,其疗效取决于突出的椎间盘与神经根

的关系。

2.手法治疗不同的推拿、按摩、旋搬手法治疗,均可取得缓和肌肉痉

挛或改变突出髓核与神经的相对关系从而可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缓解症状。

3.理疗、卧床、药物治疗卧床、理疗并配合消炎镇痛类药物治疗可以

很好地减轻神经根的炎性反应,以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

4.神经阻滞和注射疗法采用硬膜外注射和置入导管连续阻滞法,在CT

或C形臂机透视引导下,可以直接将导管置入硬膜外间隙,将药物输送到局

部,直接减轻神经根的炎性反应。

(二)手术治疗

1.传统手术治疗方法此方法经后路行开窗、扩大开窗、半椎板或全椎

板切除,显露椎管内结构,摘除突出的椎间盘,解除神经根的压迫。

2.微创外科技术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脊柱微创外科技术得到突

飞猛进的发展。其方法包括脊柱内镜下椎间盘手术、经皮穿刺椎间盘摘除手

术、经皮激光椎间盘切除术、纤维环及髓核化学溶解术、椎间盘射频冷消融术

等方法,其中以椎间盘镜手术的发展变化最具代表性。该手术方法有创伤小、

保护了脊柱稳定性的优点,但需严格掌握其手术的适应证。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1.腰痛其程度和性质不一,可反射至同侧大腿,少数可反射到小腿或

其他部位。

2.腰部活动时或活动后疼痛症状加剧,有时翻身及步行困难;但咳嗽、

打喷嚏、腹肌用力等则对疼痛无影响。

1.多数患者有腰部扭伤史。

2.在骶棘肌外缘第3腰椎(或第2、第4腰椎)横突尖端处有局限性压

痛,有时可引起同侧下肢放射痛。局部触诊可摸到肌肉痉挛性结节。

3.直腿抬高试验可为阳性,但加强试验阴性。有些患者股内收肌明显紧

张。无神经根性损害体征。

l.口服消炎镇痛药物并配合局部理疗。

2.手法治疗。

3.局部注射患者俯卧位,腹部垫一软枕,用长针头作第三腰椎横突尖

部骨膜下及周围软组织注射。每周一次,共2~4次。要求注射部位准确,否

则无效。

4.对上述保守治疗尤效,而症状严重者,可考虑手术治疗.作横突周围

软组织松解术。

复杂的局部疼痛综合征

复杂的局部疼痛综合征(

1
查看完整版本: 疼痛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