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内的血液,得温则易于流动,得寒就容易停滞,所谓“血遇寒则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在秋冬季节,对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等健康问题的人群而言,要特别提高警惕,谨防疾病发作。
我国每年有超过50万人因心脏病猝死,而12月至1月更是心梗、心绞痛的爆发期。冬季低温对心脑血管的刺激,是引发心脏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若能在日常生活中凡事注意,就能很好地保护好我们的心脑血管和心脏。但如果你突然发现脸上出现了这些变化,那就说明你的心脏已经在向你发射“预警信号”了,一定要引起重视!
心脏好不好,看脸就知道!
中医多年临床研究发现,疾病发生时,往往会有「气、色、形、态」四种变化依次出现在颜面五官上。五种颜色「白、黄、红、青、黑」,代表不同的生理情况好和病理情况。
气色变化最先出现,最早可以提前一二十年显现。色诊可以定性、可以定量、可以定位。因此,古代神医扁鹊能够察颜观色,一望而知病情。
鼻根处横纹褶皱
心脏出现问题,在脸上最准确的反应点就是鼻根处,叫做「心脏色部」。如果出现颜色的变化,或有相应的褶皱,都可能提示有不同程度的心脏疾病。
心脏色部一般会出现3道褶皱,一道在心脏色部的上方,第二道可能出现在心脏色部的中间,第三道应当出现在心脏色部的下方,这种情况称为“鼻褶心征”,出现褶皱代表心血管已经堵塞了50%以上。
并且如果心脏色部出现了颜色的变化,也暗示着疾病正在发生。
心脏色部苍白时,属于心气虚症;淡白色时,属于心血虚证;
心脏色部黄而污浊时,则代表有痰湿,常常出现在比较肥胖的人身上。
心脏色部成青紫色时,则代表心脏淤血,若不及时疏通,往往会堵塞动脉血管,可能出现心绞痛、心肌梗塞等。
耳垂上出现褶痕
耳朵有心脏的反射区,当出现心脏问题时,耳朵上也会出现预警信号。如耳垂上出现褶痕,可能反映了血脂高、血液粘稠度高、心脑供血不足等问题。
正常的耳甲窝的中央会有轻微的凹陷,在1~2毫米左右,颜色是尖亮红润的。当人体出现心血管狭窄、心肌供血不足、心肌梗塞等心脏疾病时,这个区域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唇舌青紫
舌或者嘴唇呈现暗紫色或有瘀斑,多数是血液循环出现障碍导致的,是血管淤血。
如果舌头上有淤斑,且伴有心慌、气短,甚至失眠多梦、心前区刺痛等,提示可能有心血管疾病;如果伴有头晕头痛等,则提示可能有脑血管疾病。
脖子变粗
从临床经验看,脖子粗的人,其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往往都相对较高,这些都与心脏问题密切相关。
一般情况下,若男性颈围超过39厘米,女性颈围超过35厘米,就说明脖子较粗。
如果颈围超标,空闲时可做一些颈部操,比如前后左右点头、度旋转活动脖子等,以减少脖子赘肉堆积。
注意:测量时,将皮尺水平置于颈后第七颈椎上缘(低头时摸到的颈后最突起处),至前面的喉结下方,完成测量。
心脏面临4大危机
比身体更害怕过冬的是心脏,它在冬季最为脆弱,一不小心就可能出现致命风险。
心脏负担增大,影响供血
有研究表明,气温每下降10℃,心脏病发病风险会上升7%。由于室内外温差大,加之气候干燥,人的生理机能反应比较迟缓,时常处于应激状态,这样就加大了心脏的负荷,影响供血功能,容易诱发冠状动脉痉挛。
可怕的是,冠脉痉挛会使粥样硬化斑块的血管更加狭窄,甚至破裂出血,形成血栓,造成急性血管阻塞,引发心绞痛甚至心梗。
对策:多数心脏病发作事件发生在温度降至12℃或以下时,因此建议患者冬天衣着要防寒保暖,大风降温时,不要迎风行走。室内温度最好保持在20℃左右。
胆固醇和血压的季节性变化
没有胆固醇就没有动脉硬化,没有动脉硬化就没有冠心病。胆固醇水平呈季节性变化,冬季胆固醇水平高,夏季相对低;寒冷的天气也使得人体内多种激素水平变化,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老人更为明显。
同时,冬季人们室外活动减少,宅在家里很容易摄入更多高脂肪食物,而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食物同样会引发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胆固醇和血压的变化容易造成血管堵塞,增加患者心脏病或卒中发作的风险。
对策:冬季应注意饮食结构的调整,多吃富含维生素及纤维的食物,如新鲜蔬菜和水果。高血压患者冬季需注意监测血压,以实现血压平稳,避免高血压对心脏等靶器官的损害。
呼吸道感染,诱发心梗
呼吸道感染在冬季高发,导致肺组织的氧交换能力降低,容易诱发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等急性冠心病事件。
对策:体质较差的老人要注意保暖,必要时可提前接种流感疫苗。也可尝试盐水漱口法:准备一杯温水,加一勺盐,早晨漱口两次,预防呼吸系统疾病,还治疗咽喉炎。
雾霾缺氧,心率加快
PM2.5明显增加心血管死亡和心肌梗死的风险。雾霾天气压较低,空气中的氧浓度也低,对于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心衰等心肺功能不好的人来说,室外活动很容易缺氧。
空气中PM2.5等污染物会加快心率,升高血压,激发血管炎症反应,并导致血液高凝状态进而诱发心脏病发作。
对策:雾霾天气时尽量减少户外活动。
护心脏
三暖+五食
对于心脏不好的人来说,冬天可是一道坎儿,因为心脏病容易在冬季突发,且病后治疗效果较差,甚至会有致命威胁。
“三暖”护心脏
醒来暖:先醒透再起床
清晨容易发生脑血管意外,有心脏病、高血压的人群在早晨醒后不要起得太急,而应躺在床上暖暖身体,用5分钟活动一下四肢和头部,否则易导致血压突然变动。
建议有心脑血管病的人,凡事不要着急,动作要慢:不要有“猛回头”等动作,以免发生意外;避免需要突然发力的动作,比如打羽毛球、篮球;不要突然变换体位,比如从蹲位变为站位,可能造成暂时性脑缺血,出现站立不稳、眼前发黑、晕厥等情况,容易摔倒;清晨也可以来一杯温水,稀释血液,活跃胃肠道、促进排毒排尿。
洗漱暖:温水洗澡泡泡脚
冬季如果直接用冷水洗脸刷牙会对血管会有刺激,建议用40~45℃的温水,以减轻对血管的刺激。
晚上睡觉前用热水泡泡脚,时间在15~20分钟,这样可以促进足部血管血液循环,也有助于睡眠质量。同时,洗澡时水温也不要过热,保持在37℃~40℃为宜。
过高的温度会增加心脏负担,带来心脏缺血缺氧。
如厕暖:穿暖和再如厕
老人晚上习惯起夜,有些人有尿频、尿急症状,晚上突然下地去厕所,膀胱迅速排空,加上受到外界的寒冷刺激,极易诱发低血压,引起大脑短暂性供血不足,导致排尿性晕厥。
建议大家即便有些尿急,也要慢慢起身,在床边坐上几分钟,穿着暖和,再去上厕所。
同时,排便时也不宜过分憋气用力。排便用力过大,容易引起腹压升高,血压随之升高,同时心率加快,心肌因此容易发生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甚至发展为心梗。
大便时用力屏气,可导致大血管出现夹层动脉瘤或破裂,同样有生命危险。
“五食”保健康
多吃红色食物
中医养生理论讲“五色入五脏”,红色食物入心、入血,有利于补益肾脏,促进血液循环,因而多吃红色食物对于保护心脑很有益处。
西红柿、红辣椒、苹果、山楂、红枣、枸杞、红薯、红豆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推荐大家多喝二红茶,配方非常简单,只有大枣和山楂两味常见的食物。
二红茶做法:取干山楂片15克、去核大枣5枚,每天把这两样东西泡水喝,可以养心气、补心血、化血瘀,平时比较操劳易耗心血的人可以常喝这个茶。
多吃深海鱼
海鱼富含的EPA和DHA两种欧米伽-3脂肪酸,有助于降低血压、减少体内甘油三酯的含量,对心脏有益。如果有条件,可以每周吃两次深海鱼(如三文鱼、金枪鱼等),每次60克左右。
ω-3脂肪酸非常容易被破坏,深海鱼最好清蒸,以最大限度地留住营养。
除了三文鱼、沙丁鱼等深海鱼,核桃、亚麻籽、紫苏籽以及用它们榨取的油脂也是ω-3脂肪酸很好的来源。
多吃绿叶蔬菜
蔬菜中富含维生素、叶酸、纤维素和多种抗氧化物质,能够减少氧化反应对血管损伤,增加血管的扩张力,保持血管的畅通。
绿叶菜吃得越多,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越低,降低风险的程度在11%~51%之间。包括菠菜、苋菜、小白菜、油菜、芥蓝、茼蒿、木耳菜、空心菜、绿生菜等。
除了绿叶蔬菜,多吃十字花科蔬菜,同样有利于降低冠心病风险,预防多种类型的心脑血管疾病。包括西兰花、白色菜花、圆白菜、小白菜、油菜类、芥菜、芥蓝萝卜、白菜等。
多吃含钾的食物
矿物质中名列榜首的“护心”元素,可以抑制心肌的兴奋性,控制心率;还能排出体内多余的钠,稳定血压,减轻心脏负担。因此,饮食中应该多吃一些钾元素含量较多的食物,保护心脏、血管的健康。
在我们的日常饮食中,各种豆类、莲子、花生、海带、香菇、土豆等,以及水果中的橙子、香蕉、木瓜等都是富含钾元素的食物,可适当食用。
限盐:少点重口味
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显示,仅在年,全球大约万人因为钠摄入过量而导致致命心血管疾病。1克钠相当于2.54克盐,换句话说,如果这万人少吃一点盐,或许可以活得更健康。
据统计,目前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平均每日盐摄入量为10.5克,远高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成人食盐每日小于6克的推荐量。日常尽量避免吃得过咸,多吃清淡的食物才能更健康!
最后,想提醒大家,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健康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些好习惯并不能立竿见影,但长期坚持一定能取得成效。
另外,别忘了经常摸一摸耳垂、鼻根、脖子等部位,发现问题及时就医,将疾病扼杀在襁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