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尿失禁呢?所谓尿失禁,从广义上讲,除婴儿的排尿属于生理的非自主性排尿外,成年人由各种原因,小便在不由自主的情形下由尿道流出,都通称为尿失禁。
尿失禁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尤以女性为甚。据美国的统计资料,在美国至少有一千三百万的人曾发生过尿失禁,其中一千一百万为妇女,年尿失禁的治疗费用为亿美元。近年对重庆和北京两地区18岁以上成年人例进行了尿失禁问卷调查,共有人有尿失禁表现,占总人数28.9%,但遗憾的是只有9.4%的尿失禁患者寻求医疗帮助。可能由于有些患者的遗尿量不大,往往不引起患者的注意而不就医,也有些患者因为害羞而不愿意就医。
在临床上按照尿失禁不同的病因一般主要分为压力性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和混合型尿失禁。女性尿失禁发病率较高的主要是压力性尿失禁和急迫性尿失禁。
压力性尿失禁
由于病人腹部压力增加导致尿液不自主性漏出的症状,在临床上称为压力性尿失禁,也叫做张力性尿失禁。当腹压突然升高时,如咳嗽、打喷嚏、大笑、起立等,出现无法抑制的漏尿现象。这是女性中最常见的尿失禁类型,各年龄段女性均可发病,尤其是生过孩子的妇女中有过难产史或患有子宫脱垂、膀胱和尿道膨出者。妇女年老绝经后,妇女年老绝经后由于雌激素减退,使尿道和膀胱三角区黏膜下静脉变细。血液供应减少和黏膜上皮退化,尿道浅层上皮组织张力减退,尿道及盆底肌肉萎缩,黏膜封闭作用减弱,因而发生尿失禁。
压力性尿失禁的症状可分为三级。第一级:仅在重度压力下,如咳嗽、打喷嚏、抬重物时才有小便失禁;第二级:只要在走路、站立、购物时等轻度压力下就有小便失禁现象;第三级:不管在任何活动或姿势下都会有尿失禁情形,由于症状的轻重不一,治疗方法也各异。
急迫性尿失禁
急迫性尿失禁是指患者失去控制逼尿肌收缩的能力,而引起的尿失禁。这种类型的尿失禁与膀胱内的尿液多少无关而出现的一种紧迫的排尿。病人经常说,“我必须马上去卫生间,但有时还没等我到卫生间就尿出来了。”有时疼痛和不适可诱发排尿。引起急迫性尿失禁的原因有神经原性和非神经原性两种。前者多由中风、脊髓损伤和多发硬化症等疾病引起。后者由膀胱出口梗阻、压力性尿失禁等原因所致,另有些原因不明。
急迫性尿失禁常与压力性尿失禁合并存在,且两者极易相互混淆,必须通过详细检查才能作出鉴别诊断。同时,两者的治疗方法也有很大的差异。
混合型尿失禁
混合型尿失禁是一种经常性的复杂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导致不能控制膀胱。混合型尿失禁是病人的症状除了有压力性尿失禁外,还有急迫性尿失禁的症状。常见于女性,治疗起来要比单纯性尿失禁困难。主要原因包括女性尿道较男性的短,平均只有3~5cm;盆骨宽大、肌肉支持力弱;尿道括约肌松弛;妊娠和分娩对盆底肌肉造成的损伤;中年以后妇女雌激素水平下降,尿道黏膜萎缩;手术对盆腔造成的解剖学改变等等。这两种尿失禁的症状可以相互影响。在治疗混合型尿失禁时,治疗压力性尿失禁后,急迫性尿失禁的症状也会不同程度的得到改善。
女性尿失禁大致属于中医学“淋症”的范畴,主要与水液的代谢输布失常有关。而人体水液的代谢与脾、肾二脏的关系最为密切。中医认为本病主要与肾气不足,脾气亏虚,膀胱不能约束,气化无权,开阖失常有关。故治疗的关键就在于健脾补肾,益气缩尿。
压力性尿失禁在中医学中属于“小便不禁”“遗溺”“膀胱咳”等范畴,病位在膀胱,主要与肾有关。《诸病源候论》:“小便不禁者,肾气虚,下焦受冷也。肾主水,其气下通于阴。肾虚下焦冷,不能温制其水液,故小便不禁也。”妇人或由于产褥精血亏耗,或由于年老体弱,或由于外感风寒湿邪,致使肾虚下焦虚冷,影响肾及膀胱的气化功能,水道开阖失常不能制约水液,则会出现小便不自主漏出等症状。
另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因素与雌激素水平下降有关。中老年妇女由于雌激素减退,使尿道和膀胱三角区黏膜下静脉变细。血液供应减少和黏膜上皮退化,尿道浅层上皮组织张力减退,尿道及盆底肌肉萎缩,黏膜封闭作用减弱,因而发生尿失禁。研究显示,女性尿道和膀胱三角区存在雌激素受体,有研究发现雌激素能刺激泌尿生殖道上皮的生长,增加黏膜下静脉丛血供;影响结缔组织代谢和功能,增加盆底肌的力量;能增加尿道最大闭合压,增加尿道功能长度,增加了支持盆底结构的肌肉张力,从而可缓解压力性尿失禁的症状。
尿失禁是可以治疗的,部分患者甚至有治愈的可能。我们希望所有的尿失禁病人能够早日摆脱尿失禁的困扰,重新拥有自信的生活,享受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