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本平台致力分享好文精选、精读。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在本公号留言删除!本文刊于: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4(02):--
作者:戴奕宁,靳立*,董太明
单位:医院
摘要
目的
探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化学消融治疗的疗效。
方法
收集年至年在医院行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percutaneoustransluminalseptalmyocardialablation,PTSMA)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42例,比较患者术中消融前、后左心室流出道压差(leftventricularoutflowtractpressuregradient,LVOTPG),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半年的左心室流出道力阶差、室间隔厚度、左心房内径(leftatrialdiameter,LAD)、最厚室壁厚度、射血分数。观察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结果
(1)患者术中消融后LVOTPG与术中消融前比较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1.0±30.8)mmHgvs.(.4±37.5)mmHg,P0.05;1mmHg=0.kPa]。(2)术后1周LVOTPG与术前相比有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8.8±40.9)mmHgvs.(.6±42.7)mmHg,P0.05];术后半年LVOTPG与术后1周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3.3±40.3)mmHgvs.(58.8±40.9)mmHg,P0.05]。(3)术后1周室间隔厚度、最厚室壁厚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与术前、术后1周比较,有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室间隔厚度:(18.5±5.4)mmHgvs.(19.5±4.4)mmHgvs.(18.9±4.2)mmHg,P0.05;最厚室壁厚度:(19.2±4.1)mmHgvs.(20.9±4.9)mmHgvs.(20.4±4.3)mmHg,P0.05]。(4)术前、术后1周、术后半年射血分数、LA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术后半年内,患者呼吸困难、黑朦、乏力等症状明显减少,手术并发症相对较少。
结论
在肥厚梗阻性心肌病的治疗中,化学消融能在短期内显著降低跨LVOTPG,长期能减少室间隔及最厚室壁厚度,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预后,治疗效果肯定。
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cardiomyopathy,HCM)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患病率为1:[1]。其中,若不可用负荷超载解释的室壁厚度≥15mm,且左心室梗阻压力差≥30mmHg(1mmHg=0.kPa),则属于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ypertrophicobstructivecardiomyopathy,HOCM)[2]。患者常可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胸闷、胸痛、黑朦等症状。引起这些症状的原因有: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压力升高、心肌缺血、非运动血管床的舒张功能不全和不适当舒张[3-6]。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percutaneoustransluminalseptalmyocardialablation,PTSMA)已经被证实是可靠的治疗HOCM的非外科手段。尽管与外科手术相比,其在解除左心室流出道压差(leftventricularoutflowtractpressuregradient,LVOTPG)的效果较差,需要安装心脏起搏器的可能性更大[7]。为研究医院PTSMA的治疗效果,现回顾性分析42例行PTSMA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疗效。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年至年间在医院心内科住院行PTSMA的HOCM患者42例。男20例,女22例,年龄54.8(25~78)岁。入选标准:(1)超声心动图证实符合HOCM特征,排除继发性原因如二尖瓣反流、主动脉瓣狭窄等,结合临床考虑为HOCM。(2)考虑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无法耐受,患者同时有严重临床症状,劳力性呼吸困难、胸闷、胸痛、黑朦,心功能不全等,左心室流出道静息压差≥50mmHg,室间隔厚度≥15mm。(3)评估梗阻部位及室间隔血管后认为适合行PTSMA。手术排除标准:(1)肥厚型非梗阻性心肌病。(2)合并需要行心脏外科手术的疾病,如严重二尖瓣病变,冠状动脉病变需要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终末期心力衰竭。(4)合并严重疾病不适合行PTSMA。
1.2室间隔化学消融术方法
术前准备同一般导管技术。患者局部麻醉后以Seldinger法穿刺右侧桡动脉、右侧股静脉,分别植入动静脉鞘,给予肝素化。造影后确定化学消融的靶血管,通常选用S1或者S2,通过猪尾导管测左心室心尖部压力。在导丝指引下送球囊阻断靶血管血流,向靶血管缓慢注入95%无水酒1.8~5.0mL,速度约1mL/min,密切观察患者心电监护及压力变化。若出现房室传导阻滞、恶性心律失常、血压下降则立即停止注射。当左心室压力下降≥50%考虑化学消融成功,停止注射酒精,观察10min后如压力稳定,给予撤出导丝及球囊等,结束手术。保留右侧股静脉鞘24h,若情况稳定给予拔出。术后检测心肌酶谱,监测生命体征及心电变化1周。
1.3随访及观察指标
(1)随访方法:电话、门诊及住院就诊记录。(2)观察指标:随访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心功能、一般情况。同时,消融术中通过有创导管测压比较患者术中消融前后LVOTPG变化;通过超声心动图分别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半年的LVOTPG、室间隔厚度、左心房内径、最厚室壁厚度、射血分数。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样本比较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术中情况
术中5例Ⅱ度及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给予安装临时起搏器。1例出现剧烈胸痛、广泛前壁ST段明显抬高,考虑酒精反流导致左前降支急性闭塞,于左前降支植入支架1枚后ST段回落,观察1周稳定后患者顺利出院。其余患者术中未出现血管穿孔、夹层、恶性心律失常等严重的手术并发症。患者术中消融后LVOTPG与术中消融前比较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1.0±30.8)mmHgvs.(.4±37.5)mmHg,P0.05;1mmHg=0.kPa]。
2.2术后住院期间患者情况
要求所有的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少数患者诉术后胸痛,但均在住院期间可逐渐缓解。3例出现Ⅱ度及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给予安装临时起搏器,均在出院前消失。1例出现“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偶见“RonT”现象,但未诱发室性心动过速。4例出现永久性束支传导阻滞。
2.3术后随访情况
5例缺少术后半年复查超声心动图资料,随访率88.1%(37/42),复查未见LVOTPG再次升高的患者。全部患者劳力性呼吸困难、胸闷、胸痛、黑朦等症状较前明显改善。心功能好转(根据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术后半年内无出现需安装心脏永久起搏器患者。
2.4患者手术前后各项指标比较
患者LVOTPG、室间隔厚度、左心房内径、最厚室壁厚度、射血分数手术前后比较,详见表1。
3讨论
HCM是一种原发性心肌病,可能进展为室性心律失常导致的心脏性猝死、终末期心力衰竭、阵发性或持续性心房颤动[8]。若为HOCM,对人体的危害将更大,目前其主要的治疗手段有:药物治疗——β受体阻断药、维拉帕米等,但治疗效果有限;侵入性治疗——外科治疗、酒精消融、双腔永久起搏器、心脏除颤器。PTSMA由于创伤小、费用低、疗效确切等特点,是目前患者较能接受的一种治疗方法。研究显示PTSMA与外科室间隔切除术有相似的血流动力学及心功能改善[7,9,-10]。
本研究结果显示:(1)PTSMA中消融前后LVOTPG显著降低;(2)术后1周LVOTPG与术前相比有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LVOTPG与术后1周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1周室间隔厚度、最厚室壁厚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与术前、术后1周比较,有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术前、术后1周、术后半年射血分数、LA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术后半年内,患者呼吸困难、黑朦、乏力等症状明显减少,手术并发症相对较少,心功能好转。与其他研究者结果的对比:(1)自从5年PTSMA首次应用于临床以来,已有大量研究证明PTSMA能显著降低LVOTPG。(2)我们的研究表明室间隔厚度术后1周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术后半年与术前相比,有明显减少。这与我国*艳梅等[11]的研究相似,但国外Qiao[12]对52例行PTSMA的患者的研究显示后3~7的室间隔厚度已经减少。(3)PTSMA前后患者EF及左心房内径未见明显变化。这与先前国内刘蓉等[13]的研究及国外Veselka等[14]的研究相似。
我院PTSMA手术经验:(1)测量LVOTPG时,猪尾导管的侧孔不应跨过室间隔,这有利于准确测量左心室心尖压力。(2)使用球囊*闭室间隔血管后,行造影时注意明确靶血管支配的范围、是否存在反流,若靶血管较粗(直径≥2.0mm)或支配范围较大,则应更加谨慎选择。(3)注射酒精时应缓慢。我院PTSMA后并发症的预防:(1)术后常规留置股静脉鞘24~48h,对于一般情况较差的患者转入重症监护病房。(2)术后要求患者绝对卧床,抽取生化、心肌酶等检查,住院观察时间至少1周。(3)对于出现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或缓慢心律患者及早植入临时起搏器。本研究存在的不足:(1)患者例数较少,造成误差的可能性相对较大;(2)采取回顾性分析,非随机对照试验,只选取了资料齐全的患者;(3)随访时间较短。
综上所述,PTSMA可迅速显著降低患者LVOTPG,术后半年可显著降低患者室间隔及最厚室壁厚度,但对左心房内径及射血分数的影响不明显。同时,其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心功能,改善预后,并发症相对较少,治疗效果肯定。
参考文献(略)
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