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疝是指腹腔脏器通过腹股沟区的缺损向体表突出所形成的疝,俗称“疝气”或“小肠气”。腹股沟疝主要分为腹股沟斜疝、腹股沟直疝和股疝三种。腹股沟斜疝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
腹股沟斜疝从位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深环突出,向内下,向前斜行经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管浅环(皮下环),可进入阴囊中,右侧比左侧多见,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5:1。
腹股沟直疝从腹壁下动脉内侧的腹股沟三角区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不经内环,不进入阴囊,老年患者中直疝发生率较高,但仍以斜疝为多见。股疝从股环经股管突出,多见于老年、既往生过多个小孩的妇女。腹股沟疝若不及时治疗,容易引起严重并发症。
一、腹股沟疝病因
腹壁肌肉强度降低,腹内压力增高是引起腹股沟疝的主要原因。老年人肌肉萎缩,腹壁薄弱,而腹股沟区更加薄弱,内有血管、精索或者子宫圆韧带穿过,给疝的形成提供了自然通道。
此外,老年人因慢性支气管炎咳喘、便秘、前列腺增生导致的排尿困难等疾病,致使腹压升高,更易形成腹股沟疝,也是手术后疝复发的高危因素。
二、临床表现
1、可复性疝:腹股沟区出现一个可复性肿块,在患者站立、劳动、行走、跑步、剧咳或患儿啼哭时出现,平卧或用手压时肿块可自行回纳、消失。一般无特殊不适,仅偶尔伴局部胀痛和牵涉痛。随着疾病的发展,肿块可逐渐增大,自腹股沟下降至阴囊内或大阴唇,行走不便和影响劳动。
2、滑动性疝:表现为较大而不能完全回纳的难复性疝。滑出腹腔的盲肠常与疝囊前壁发生黏连。除了肿块不能完全回纳外,尚有消化不良和便秘等症状,滑动性疝多见于右侧。在手术修补时,防止滑出的盲肠或乙状结肠可能被误认为疝囊的一部分而被切开。
3、嵌顿性疝:常发生在劳动、排便或咳嗽等腹内压骤增时,通常都是斜疝。表现为疝块突然增大,并伴有明显疼痛,平卧或用手推送肿块不能回纳,查体可有肿块紧张发硬,且有明显触痛。嵌顿的内容物为大网膜时,局部疼痛常轻微;如嵌顿为肠管,不但局部疼痛明显,还可伴有阵发性腹部绞痛、恶心、呕吐、便秘、腹胀等机械性肠梗阻的病征。
疝一旦嵌顿,上述症状逐步加重,如不及时处理,终将成为绞窄性疝。肠管壁疝嵌顿时,由于局部肿块不明显,又不一定有肠梗阻表现,容易被忽略。
4、绞窄性疝:嵌顿性疝如没有及时发现和治疗,将发展为绞窄性疝。患者呈持续性剧烈腹痛,呕吐频繁,呕吐物含咖啡样血液或出现血便;腹部体征呈不对称腹胀,有腹膜刺激征,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腹腔穿刺或灌洗为血性积液,X线检查见孤立胀大的肠拌或瘤状阴影;体温、脉率、白细胞计数渐上升,甚至出现休克体征。
三、腹股沟疝诊断
绝大多数的腹股沟疝可以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查体确诊。如果疝气比较小,表现不典型,可以通过B超检查就基本可以确诊。
四、腹股沟疝治疗
1、保守治疗:保守治疗包括疝带、疝托、中医中药等,这些方法不能治愈腹股沟疝,而且一些不当的保守疗法还会加重病情。此法仅适用于2岁以下婴儿、年老体弱或伴有严重疾病不能手术者,常用特制疝带压住疝环,缓解症状。
2、手术治疗:手术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唯一可靠方法,较少复发。腹股沟疝诊断一旦明确应尽早手术,嵌顿性疝和绞窄性疝必须采取急诊手术治疗,以免造成严重的后果。手术治疗分为传统有张力修补术和无张力疝修补技术,目前国际公认的是无张力疝修补技术,包括开放术式和腹腔镜术式。
①传统手术:为有张力修补手术,患者术后疼痛剧烈,恢复慢,复发率高,基本被淘汰,只用于急诊绞窄性疝,有肠管坏死,不适合放置补片的患者。
②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手术:放置人工补片修补腹股沟疝,手术复发率低,疼痛较有张力修补手术轻,但是腹壁有刀口,不美观。
③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手术:腹腔镜下全腹膜外修补术(简称TEP)只需两个0.5cm、一个1cm的小洞,不进入腹腔,在腹膜外将疝袋拉回腹腔,再用人工补片覆盖疝突出的缺口,疼痛轻、美观、微创,复发率低。但是该手术方式对医生技术要求较高,不是所有的医生都具备这种手术技术。
医院
熊少伟
胃肠外科主任医师,医学硕士。从事普外科临床及科研工作二十年,在消化道肿瘤的诊治方面有丰富经验,熟练掌握腹腔镜技能,主要从事胃肠道疾病、腹外疝及痔疮等肛肠疾病的诊治工作。
曾赴日本癌研究病院消化器外科学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规范化手术治疗及腹腔镜的微创手术。擅长腹腔镜或开腹胃肠道肿瘤根治性切除术、各类腹壁疝手术。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