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治疗白癜风那家医院比较好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尿液上皮细胞形态特征及临床意义
尿液上皮细胞来源于肾小管、肾盂、肾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等。
可按组织学和形态学进行分类,对泌尿系统病变的定位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1.肾小管上皮细胞
肾小管上皮细胞来自肾小管,其形态与白细胞相似,但较中性粒细胞大1.5倍,一般不超过15um。
有1个较大的圆形细胞核,核膜厚,胞质中有小空泡、颗粒或脂肪小滴,颗粒分布不规则,多少不定,有时较多,甚至看不清细胞核。
肾小管上皮细胞在尿液中易变形,呈不规则钝角,常为多边形,故又称多边细胞或小圆上皮细胞。
图:肾小管上皮细胞(未染色)
2,移行上皮细胞
移行上皮细胞来自肾盂、输尿管、膀胱等处,尿液中单独出现少量移行上皮细胞并无明显的临床意义。
(1)表层移行上皮细胞
/p>
因胞体较大又称大圆上皮细胞。
其体积、形态可随着器官的充盈和收缩状态而变化。
器官充盈时,脱落细胞体积约为白细胞的4~5倍,多呈不规则圆形,胞核较小,常居中。
器官收缩时,则胞体较小,约为白细胞的2~3倍,形态较圆。
健康人尿液中偶见,膀胱炎时可大量成片脱落。
图:表层移行上皮细胞
(2)中层移行上皮细胞
/p>
体积大小不一,常呈梨形、纺锤形或带尾形。
胞核较大,圆形或椭圆形,又称尾形上皮细胞或纺锤状上皮细胞。
因多来自肾盂,故又称为肾盂上皮细胞。
有时亦可来自输尿管及膀胱颈部。
肾盂、输尿管和膀胱颈部有炎症时可成片出现尾形上皮细胞。
图:中层移行上皮细胞
(3)底层移行上皮细胞:
形态较圆,与肾小管上皮细胞统称为小圆上皮细胞。
但两者有差别,底层移行上皮细胞体积较大,而胞核较小。
肾小管上皮细胞体积较小,而胞核较大。
3,鳞状上皮细胞
鳞状上皮细胞来自尿道外口和阴道的表层。
膀胱黏膜移行上皮细胞在炎症作用下,易化生为鳞状上皮,并脱落于尿液中。
鳞状上皮细胞为尿液中最大的上皮细胞。
扁平似鱼鳞状、不规则,多边多角,边缘常卷曲,胞核很小,呈圆形或卵圆形,有时可有2个以上小核,完全角化者核更小,甚至看不见。
这种细胞薄而扁平,又称扁平上皮细胞。
图:鳞状上皮细胞
1、无肾小管上皮细胞。
2、移行上皮细胞偶见。
3、鳞状上皮细胞
/p>
男性:偶见/HP
女性:0~5个/HP。
1.肾小管上皮细胞
尿液中出现肾小管上皮细胞多见于肾小管病变。
成堆出现提示肾小管有急性坏死性病变。
肾移植术后大约1周,尿液内出现较多的肾小管上皮细胞,随后逐渐减少至恢复正常。
当发生排斥反应时尿液中可再度大量出现肾小管上皮细胞,并可见上皮细胞管型。
(1)脂肪颗粒细胞
/p>
慢性肾炎、肾梗死时,肾小管上皮细胞可发生脂肪变性,胞质内有较多的脂肪颗粒,称脂肪颗粒细胞。
(2)含铁血*素颗粒
/p>
含铁血*素颗粒是一种不稳定的铁蛋白聚合体,含铁质的棕色色素。
血管内溶血产生过多的游离血红蛋白由肾脏排出,产生血红蛋白尿,其中一部分被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并降解,生成含铁血*素颗粒,普鲁士蓝反应染色为蓝色颗粒(即Rouse试验阳性)。
含铁血*素颗粒若超过肾小管上皮细胞转运能力,在上皮细胞内沉积,细胞脱落随尿排出,形成含铁血*素尿,提示血管内溶血所致的血红白尿、肾慢性出血、肾梗死等。
如肾小管上皮细胞内脂肪颗粒或含铁血*素颗粒较多,甚至覆盖于核上,又称复粒细胞。
图5-12含铁血*素颗粒(肾小管上皮细胞也有蓝色颗粒)
2,移行上皮细胞
移行上皮细胞增多提示相应部位的病变,如膀胱炎时可见大量大圆形上皮细胞。
肾盂肾炎时可见大量尾形上皮细胞。
3,鳞状上皮细胞
健康人尿液中可见少量鳞状上皮细胞,如大量增多并伴有白细胞增多,则提示有泌尿系统炎症。
女性常见阴道分泌物来源的阴道鳞状上皮细胞,一般无临床意义。
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