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颈梗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尿床不是孩子的错,家长的责任你知道吗 [复制链接]

1#

您的孩子5岁还在尿床吗?

遗尿症俗称尿床,指5岁以上儿童入睡后仍有不自主排尿,遗尿频率≥2次/月,7岁及以上儿童每月至少尿床1次,且连续三个月以上,没有明显精神和神经异常。患儿除夜间尿床外,日间常有尿频、尿急或排尿困难、尿流细等症状。可分为原发性遗尿症和继发性遗尿症,大多为原发性遗尿症。大部分遗尿症患者长大后可以自愈,部分患者可通过一般治疗、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手术治疗等方法治愈。据统计一般2至4岁时仅20%有遗尿,10岁时5%有遗尿,有少数患者遗尿症状持续到成年期。没有明显尿路或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者称为原发性遗尿,约占70%~80%。继发于下尿路梗阻(如尿道瓣膜)、膀胱炎、神经原性膀胱(神经病变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碍)等疾患者称为继发性遗尿,患儿除夜间尿床外,日间常有尿频、尿急或排尿困难、尿流细等症状。

尿床是指睡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故又称遗尿。多为3-12岁小孩之疾病。发病原因分功能性、器质性。前者与遗传有关,好发于神经质小孩,后者属于某些疾病的一种症状。先天性大脑发育不全或后天各种因素所致的大脑功能紊乱,或由于脊髓的反射弧消失,或由于泌尿系及其周围组织病灶刺激,都有可能产生尿床。3岁以前因中枢泌尿机能发育尚不完善,此时出现反射性排尿,则不属此病。

划重点症状多数遗尿症患者为单症状性夜间遗尿,少数患者伴有白天尿频、尿急,严重者有急迫性尿失禁等。患者表现为睡眠过沉,难于唤醒,夜间入睡后仍有不自主排尿现象,部分病情严重的患者白天睡眠中也可发生遗尿。

本病中医亦称“遗尿”,俗称“尿床”。认为肾与膀胱俱虚不能制约水道或脾、肺气虚不能约束水道时可致。

病因

生理因素

因膀胱功能发育延迟,不能安全行使自主控制能力而出现储尿期的无抑制性收缩,使膀胱容量小、敏感性高、顺应性差;膀胱充盈期和收缩期感知能力不高,对大脑皮层的刺激强度低于睡眠觉醒阈值;膀胱压力感受器功能异常,不能提供预警信息等,使之未醒先尿。

尿道的关闭功能不全、男孩包皮过长,即不稳定尿道引起遗尿;尿道畸形如先天性狭窄等。遗尿症患者中约有30-40%有家族史,经研究认为是多基因遗传,发生的概率由于种族、地域不同有一定差异。一般双亲遗尿患者孩子发生率为77%,单亲遗尿患者孩子发生率为44%,双亲均无遗尿使者孩子发生率仅15%。

精神因素

尿床与精神、心理及行为异常,突发精神刺激,如恐惧、惊吓、暴怒、悲伤、强大的心理压抑及行为异常,意识错乱等均可引起遗尿。这些因素又会成为孩子成长及成人持久的难治性遗尿的原因。

病理因素

引起遗尿的疾病来自多个系统,有器质性、炎症性、代谢性、和外伤性等,常见的有:

神经系统疾病:癫痫、脑病、脑肿瘤、脑血管病、多发性脑脊髓膜硬化症、脊髓的炎症及肿瘤、出血、脊膜膨出,腰骶椎隐裂等。

泌尿系统疾病:畸形(尿道狭窄、尿道口狭窄、尿道下裂、尿道瓣膜、膀胱颈梗阻及男性包皮、包茎等)、炎症(肾炎、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龟头炎)、结石、肾功能损伤等。

其它疾病:如慢性腹泻、腹痛,久咳不愈的气管、肺部疾病;与代谢相关的异位垂体后叶、垂体及肾性尿崩症、糖尿病等;与血液有关的严重贫血、高血钙、低血钾等;与不良习惯有关的手淫,惰性;其他有睡眠呼吸障碍症、过敏症等。

遗传因素(25%):

遗尿症有明显遗传倾向,遗传基因定位在染色体22q11上,统计表明双亲遗尿,单亲遗尿,无遗尿者后代遗尿发生率分别为77%,44%,15%。

发育迟缓(15%):

若大脑唤醒中枢发育延缓,则保持婴儿时期由低级中枢反射来完成的排尿模式,这种患儿常见其他发育延迟现象,儿童丘脑和垂体发育滞后,抗利尿激素夜间分泌减少,夜间尿量增多,这种功能性膀胱容量减少与夜间尿量不相匹配是遗尿的重要原因。

尿流动力学因素(10%):

睡眠时尿流动力学检查发现1/3~1/2患儿膀胱极度活跃,自主收缩频繁且幅度大,这种不稳定膀胱可使患儿功能性膀胱容量进一步缩小。

继发性因素(8%):

继发于泌尿系统感染或梗阻如后尿道瓣膜病和环状狭窄等。

神经系统因素(5%):

病人机体发育或疾病导致神经功能异常。

心理因素(3%):

病人遭遇某些事情导致心理压力。

长时间遗尿影响智力发育:

“遗尿症如果未能及时治愈常会给小儿的身体带来负面影响。”专家表示,遗尿症的孩子有身高体重差,严重危及生长发育,若错过治疗时机,不但影响自身,还将累及后代。日本厚生省儿童治疗中心5年观察例尿床儿童发现身高比正常儿童低2-5cm。长时间遗尿的患者往往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智力的发育,导致智力相对低下。因此,家长应为患儿建立良好的生活规律,根据其遗尿时间的特点,定时唤醒,使之逐渐形成条件反射,减少或避免遗尿。控制入睡前液体摄入量,以减少睡眠期间的尿量,尽早治疗。如果由身体缺陷及其他器质性疾患引起,应当治本,并应当消除精神上负担。

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遗尿症的发病机制可能是膀胱逼尿肌与括约肌之间神经调节功能不平衡造成,当逼尿肌强烈的收缩力超过括约肌阻力时可出现遗尿现象,也可能与膀胱括约肌发育不全或麻痹有关。

遗尿症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尿失禁,它指的是儿童熟睡时因逼尿肌不自主收缩而造成的尿床现象,婴儿要建立起正常的排尿控制机制,其神经系统需要一定的发育时间,这个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统计资料表明5岁可作为一个大致的时间界限,即5岁以后仍有尿床者,可考虑遗尿症的诊断,尿流动力学检查在遗尿症的病因诊断和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诊断标准

1.病史:了解白天及夜间的排尿情况,年龄,遗尿的情况(程度及与睡梦的关系),尿路感染及遗尿的家族史等,可将病人分为3组:

①无症状的夜间遗尿,不需要进一步检查。

②无感染及神经症状,亦无其他排尿异常,应排除解剖问题。

③有感染或明显的神经病变,需进一步检查。

2.体格检查:有无包茎,包皮过长,尿道口狭窄;注意腰骶部有无毛发或脂肪瘤,以期检出有无隐性骶椎裂,脊管闭合不全。

鉴别诊断

1.尿失禁:是指尿液失去控制,不随主观意志而随意流出,通常白天和夜间无明显区别。

2.输尿管异位开口:女性输尿管异位开口时,除正常的尿道排尿外,还可发现尿道以外其他部位漏尿,IVU等检查可见泌尿系统有畸形。

预防

饮食禁忌

1、牛奶、巧克力、柑、橘:美国学者对小儿遗尿的原因进行深入的研究后提出,饮食中牛奶、巧克力和柑橘类水果过量,是造成小儿夜间遗尿的主要原因,其中牛奶过量造成的遗尿达60%。只要停止进食上述食物,遗尿现象几乎可立即消失。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食物在小儿体内可以产生变态反应,使膀胱壁膨胀,容量减少,并能促进平滑肌变得粗糙,产生痉挛。同时,这一变态反应会引起小儿睡得过深,在有尿时不能醒来,导致遗尿。

2、辛辣、刺激性食物:小儿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易兴奋,若食用这类食物,可使大脑皮质的功能失调,易发生遗尿。因此,在膳食中应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3、白天限制饮水:对于小儿遗尿者,白天不要过度限制其饮水量,要求患儿每日至少有1次随意保留尿液到有轻度胀满不适感,以锻炼膀胱功能。

4、晚餐后饮水多:下午4时以后,督促小儿控制饮水量,忌用流质饮食,晚餐尽量少喝汤喝水,以免加重肾脏负担,减少夜间排尿量。

5、多盐、糖和生冷食物:多盐多糖皆可引起多饮多尿,生冷食物可削弱脾胃功能,对肾无益,故应禁忌。

6、玉米、薏苡仁、赤小豆、鲤鱼、西瓜,这些食物因味甘淡,等利尿作用明显的药物及食物,可加重遗尿病情,故应忌食。

应从小为儿童建立良好的作息制度和卫生习惯,掌握夜间排尿规律,定时唤醒或使用闹钟,使儿童逐渐形成时间性的条件反射,并培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此外,应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避免不良的环境刺激所造成的遗尿。当儿童面临挫折和意外时,家长应懂得疏导善于疏导,帮助儿童消除心理紧张,当儿童出现遗尿后,不应责备或体罚,应寻找原因,对症治疗。

在训练儿童排尿时,要先让其懂得“尿意”后有排尿的意愿,在尿湿后有不快的感觉。儿童的排尿训练要与其发育水平相协调,指导父母注意儿童对排尿训练的反应,如儿童拒绝,父母不要强制性地干预,应适当推迟训练时间。无器质性病变也就是说检查没有病但总尿床,推荐下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