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颈梗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涌泉村在哪看山海情的几个疑问 [复制链接]

1#

最近,一部关于扶贫的电视剧《山海情》火了,各平台评分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分。

这是一部展现东西协作扶贫下的“闽宁模式”,讲述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宁夏西海固的移民们攻坚克难,将飞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金沙滩”的脱贫事迹。

12日刚开播的时候很多人还想不到它会这么火,但15日起收视率和评分就疾速上升。

火的原因一是演得太真实了,真实到你会不想到这是演戏。二是太感人了,无数泪点让人身临其境,重新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我是18日才看的,赶紧通过回看将前面的补看了,然后天天追,24日看完感觉意犹未尽,总觉得有好多情况想搞清楚。

比如涌泉村真的有吗?具体位置在哪?

从涌泉村到闽宁村有多远?需要走七天七夜。

海吉县是海原和西吉的合称吗?

闽宁村开建后仍归海吉县管,那年代交通不便,干部们去一趟坐班车都要一天,怎么管?

最早的吊庄移民模式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

年我采访西部大开发时到宁夏呆了5天,到过银川、吴忠、同心、中卫沙坡头,虽然没到西海固,但心理感觉比较近了。于是我这几天一再求证,终于弄清了大部分问题。

一,闽宁镇

剧中的闽宁镇是真实的存在,它是东西扶贫成果的见证。

宁夏西海固地区主要是指宁夏南部的西吉、海原、固原等宁夏南边贫困地区的合称,曾在年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现在是固原市。

而闽宁镇却位于银川市郊的永宁县,刚开始时叫玉泉营。这里靠近银川,是平原地区,但却又荒芜而傍*河,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即有不少西海固地区的人来到这里开荒种地,年开始*府有组织的将西海固多户百姓搬迁到这里,建立玉泉营、玉海经济开发区,分别安置西吉和海原的移民。

如今,闽宁镇已经成为我国贫困地区通过对口扶贫协作走向全面小康的成功典范,是中国扶贫攻坚伟大工程的一个缩影。目前,闽宁镇已经由最初的人口人发展到6.6万人,戈壁滩建成特色镇。

年,当地拍了一个改革开放40周年重点影片《闽宁镇》,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首映。讲述了在宁夏扶贫移民搬迁过程中,来自西海固贫困地区的移民和宁夏当地干部以及福建援宁干部团结一心,肝胆相照,患难与共,在贺兰山下的戈壁滩,艰苦奋斗,建设起闽宁镇的感人故事。

上图为闽宁镇建设初期的资料照片;下图为现在的闽宁镇原隆村全貌

这次播出的《山海情》电视连续剧,其体裁不同,情节不同,反映扶贫奋斗的含量当然不一样。

《山海情》剧中展现的是闽宁镇建设之前的样貌,但现实肯定是后期建的拍摄场地,具体位置就在闽宁镇西侧靠近贺兰山脚下的一片戈壁滩上。

闽宁镇早期建设者与现在的种花人

剧组花了2个多月时间,象当年移民那样用最原始的办法,在戈壁滩上建造了一座由土坯建成的“村落”,大大小小20多个院落分散在道路两旁,还原了九十年代的“闽宁村”(当时叫玉泉营金滩村),这里是《山海情》的主场景。

就象银川旁边的凭一部《红高粱》红火起来的镇北堡影视城一样,将来这里说不定可以与真实的闽宁镇组合成一个美丽的旅游小镇。

二,涌泉村

剧中另一半主场景是涌泉村,标志性建筑是那个土坯筑成的村名墙。

我昨天专门快速回看寻找了一下,却找不到涌泉村的全貌性画面。

为什么要找全貌?就是想看看涌泉村名那土墙是不是真的在村口位置。

我们都知道,涌泉村是海吉县的一个村。而海吉县却是一个虚构地名,既可能是海原县和西吉县的合称,也可能是整个西海固地区的代称。

而拍摄的地方显然并不是真的在西海固地区,更没有一个真实的涌泉村。它只是西海固地区所有贫困村庄的代称,你想去寻找一个真实的涌泉村是找不到的。

在现实生活中,西海固地区有不少“喊水村”“苦水村”之类的村庄,反映了当地苦盼水源的缺水现状。

也就是说,剧中马得福劝村民整体搬迁时苦恼心烦而到的那口泉眼,以及涌泉村名墙、马喊水和马得福上山岗上看到的祖坟群、村口道路等场景,跟涌泉村貌场景肯定都不在同一个地方。

最后一集马得福几个年轻人及其子女们重回涌泉村显现的绿草满地景象,当然也不是剧中涌泉村周围*土荒原真的变出来的。

这些场景都是在不同地点拍的。

查了一下,剧组还在中卫北长滩进行了取景拍摄,这里保留有宁夏最有原始味道的村落,高低错落的院墙、居住在这里的村民、金*的戈壁滩和土墙构成一幅和谐的画卷。虽然是宁夏的西边,距离西海固地区距离有数百公里,但极可能这才是涌泉村主场景的拍摄地。

此外,青铜峡连湖农场、大武口等地分别进行了取景拍摄。

青铜峡连湖农场有马得福在门口迎来涌泉村整体搬迁旧公共汽车的情况。

马得福到供电所求电的情节取景地就在石嘴山大武口的石炭井矿务局农林处,地标性建筑是矿务局农林处大门口那刻在门垛子上的“春风杨柳千万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电视剧的第三个主拍摄地在福建莆田,包括新威电子厂、涵江孔庙、荔源高尔夫、笏立鞋业、石城榕树路、石城东林村海边等地,还原了当年宁夏首批来莆女工的生产生活场景。

三,吊庄

吊庄是当地的俗语。因为地形的缘故,当地村民要到很远的地方开垦种植,赶上农忙时节,干脆就在庄稼地附近挖个洞搭个窝棚,或类似于剧中村民刚开始从涌泉村去到金滩村的时候居住的地窝子(水花刚到金滩村时挖的那种)。这样的临时住所就叫吊庄。

吊庄移民是国家的一项移民工程,大约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的。其实就和异地搬迁扶贫差不多,把西海固地区的贫困农民迁移到宁夏北部的易灌溉区。当然,刚开始时,很多人家都是将主要劳力组织到银川那边开荒种地,但家庭仍然留在老家。

当时靠天吃饭,十年九旱的宁夏西海固农民为啥还不愿意来呢?因为山区农民自解放后长年靠国家的返销粮、救济粮、救济款来度日,慢慢的成了西海固农民的习惯。为了改变这样的面貌,*府组织了吊庄移民,但由于最初的移民点基础设施还不配套,加上风沙大,动不动沙尘暴,戈壁荒滩、没水没电,一切都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所以从山区过来的很多人吃不了这个“苦”,经常跑回老家去。

这样一种移民现状及移民点就统称“吊庄”。吊庄其实是一个过程,是动词,而不是名词,与它本来的叫法不一样了。

涌泉村多户村民刚开始只有十几个人“吊”在数百公里元的玉泉营金滩村,剧中刚开始时已经是年了,从涌泉村先期派遣到玉泉营的7个吊庄户,刚到没几天就因为受不了艰苦的生活条件全都跑回去了。后来到年,马得福跑通电一事时,要求是60户人,但一直动员不到,后来是水花主动带着全家来,补上了这关键的一户。

到年全村搬迁时,吊庄过程已经长达20多年了。这时,金滩村变成了闽宁村,然后年与玉海开发区合并变成了闽宁镇。

四,距离

剧中李大有他们逃跑回来时的说法是多公里,后来还有水花拉着残疾丈夫投奔玉泉营的场景,她跟得福说整整走了七天七夜。

由于上面说的,涌泉村只是西海固地区贫困村的一个统称,并没有具体在哪个村,所以,我专门找了相关资料,比如闽宁村首任支部书记谢昌兴,是年从西吉县王民乡红太村移民过来的,还有更早的移民、原隆村支部书记王升是年移民过来的,原隆村是由固原市原州区和隆德县的13个乡镇移民组合而成,故命名为原隆村。

我们姑且按红太村来比较吧,从红太村到闽宁镇,高德车距是公里,其中高速公路是59公里,开车需要7个小时。而上世纪九十年代,从西海固到银川郊外,肯定也就是小路加普通公路。有人进行过测算,人的走路的速度一般是4~7公里/小时,水花是拉板车走,七天七夜共走普通道路多公里,是比较准确的。

很难想象,在当时一个远在四五百公里外的地方,有一个本县开挂的吊庄组织,村民们要时常来回跑。*府干部需要管着那里,也要来回跑。

这是怎样一种生活状态?

五,种磨菇

《山海情》中一个叙事主要线索是福建菌草专家,到闽宁镇推广种植种菌菇,带领村民们走上致富道路。这个故事情节是以福建农林大学研究员林占熺的真人真事作为原型而创作的。

菌菇其实就是磨菇。在电视剧中这是表现得非常细致的一段戏,包括地窟的开建、菇架的搭建、种子的栽种、肥料的施用、温度的调节等等,每一个环节都具有科学的真实性和剧作的艺术性。而且,电视剧中,还真是由专业人员从搭棚到沤肥、撒菌、长菇、收菇,实景呈现。剧情及道具的制作都用心极致。

我小时候见过用稻草种磨菇,完全与剧中的情况一个样。但在西北地区的大棚里那样种磨菇,肯定与南方的种法及难度千差万别。当地人刚开始时完全不知道这个东西,到市场上卖更是难上加难。

在佩服宁夏人的同时,也为这个剧情的一些缺陷感到遗憾。比如因为很难想象,磨菇刚摆到宁夏人的面前时,他们会一下子就接受了。当地人还完全不知道这东西是可以吃的啊,而且,李大有偷了几个磨菇只是想到不放盐炒着吃,这里面少了一些专家们动员种磨菇时的教导人们如何接受这一食物的场景。

其实,磨菇最好吃的是它煲汤的味道,当然专家和领导后来打火锅吃也是可以的。但一开始如何让当地人接受,以及后来大力推广,直到滞销时要建冷库保鲜,也没有安排相应的专家与马得福们一起分析研究的对话场景。不太真实。

六,《山海情》的真实性

查了才知道,这部电视连续剧的故事不是根据哪一本小说改编的,而是编剧团队在西海固地区实地采编得到的素材,然后再按照故事线进行编纂,其实每个主要人物都有原型。

《山海情》各人物原型是谁?

剧中人物:张树成

原型:李双成

李双成同志于年3月任中共永宁县委常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年3月,兼任永宁县闽宁镇*委书记。年12月10日,李双成在工作途中遭遇交通事故不幸以身殉职。

剧中人物:吴月娟主任

原型:林月婵主任

年2月,肩负着福建省委和省*府关于如何具体落实闽宁协作的任务,林月婵一行13人,第一次踏进了塞上宁夏。就从这一次开始,直到年退休,林月婵总共到宁夏40多次。

剧中人物:凌一农教授

原型人物:林占熺教授

年发明菌草技术,解决“菌林矛盾”这一世界难题,开辟了新兴生态产业。把菌草技术推广至全国31个省个县,取得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被誉为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典范。

剧中人物:涌泉村老支书,大有叔的父亲

原型人物:贫困村的一位老红*,具体姓名不详。

剧中人物:马得福

马得福这个主角吸收了闽宁镇好几个人的经历和故事,但主要的原型是西吉县马建乡*府任团委干事的王富荣和闽宁村首任村支书谢兴昌。前面移民过程中的事是王富荣和,闽宁村建村后住地窝子、村民来了又回、种蘑菇等剧情是谢兴昌的。

其它西北姑娘到福建打工的经历、得宝到新疆打工的经历等都是取材于当时的真实情况。

最特别的是,这部剧居然是去年疫情期间仅仅一年时间拍摄完成的,连场景都是几个月时间内就搭建出来。甚至连本地话,都是临时学的,当然,多数都是西北人,所以有人说,这西海固话有点陕西话、兰州话的泛西北话。不过,由于演员阵容的强大、发挥,使得全剧看完,有非常真实的代入感。

当然,因为创作时间紧迫,剧中情节看来还有不少断片点,比如几个时间段的过渡不太连贯,一些人物的感情接不太上,主角马得福的老婆是剧中求供电场景中一位领导的女儿,他们是如何谈成的?麦苗在福建打工时看得出差点被那个团委书记拉到手了,看戏的人都为得宝着急,后来她是如何又主动跑回来的?等等,让人看完感觉不过瘾。

但这不能掩盖整部剧的成功,让我们记住具体的创作人:

《山海情》由高满堂任剧本策划,王三毛、未夕、小倔、磊子、邱玉洁、列那编剧,孔笙、孙墨龙执导,侯鸿亮任制片人,*轩领衔主演,张嘉益、闫妮、*觉、*、陶红、王凯特别出演,热依扎、*尧、白宇帆、尤勇智、胡明、姜冠南、王莎莎、韩丹桐等主演,*、祖峰、白宇、郎月婷友情出演。

(文中一些图片取自网络)

-----------------------------------------------------

版权、报料、合作联系

-------------------------------------------------------

石敢当当

你的鼓励,是我创作的动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