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洋治疗白癜风 http://www.bdfyy999.com/瘰疬中风截瘫的治疗
——王乐亭临证治验
作者简介
王乐亭(?),男,河北省香河县人。自幼喜爱针灸,从师针灸名医陈肃卿先生,年悬壶应诊,从事针灸临床五十余年。临证主张“论其本,以胃为先”,“治瘫首取督脉”,“治风先治气,气行风自熄。”王氏提出的“五脏俞加膈俞”、“王氏挟脊方”、“督脉十三针方”、“老十针方”等经验处方,以及对于中风、外伤性截瘫、脾胃病等治疗规律的探讨,均有相当大的临床价值。医院针灸科主任、教授。
一、学术特点和医疗特长
01
金针透穴治疗瘰疬
瘰疬,指颈部的肿块累累如串珠,历历可数,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淋巴结核。此病多见于儿童与青少年,好发于颈部、胸壁、锁骨上窝、腋窝、腹股沟部。临床以颈部、腋窝居多。此病发病较慢,病程较长,一旦破损成疮,流脓淌水则经久不愈,民间称为“鼠疮”,若在颈部破溃则民间称为“鼠疮脖子”。本病多因肝郁气滞,痰湿凝聚,痰火凝结或素体阴虚,肺肾亏耗,虚火内炽而致。王氏据颈、锁骨下均为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所过,故用六寸金针刺曲池透臂臑为主治疗瘰疬,取得了较好疗效。根据王氏几十年的临床经验和几百例病例的系统总结,六寸金针不仅仅只适用于颈部淋巴结结核,同时对腋下、锁骨上窝、腹股沟部的淋巴结结核都有很好的疗效。王氏的体会是,一针贯三穴都有主治瘰疬的功能,曲池、五里、臂臑均为手阳明之穴,而手阳明之经起于食指末端,行于上肢外侧,经肩胛、颈至鼻旁。根据其“经脉所过,主治系在”的原则,以针刺之,使受阻之经脉气血流行,硬结肿块化散、消失。另外手阳明之经与手太阴之经互为表里,故针刺手阳明则能间接地调理肺气,肺脏主气,散精输布,如同雾露之溉,又朝百脉。所以针曲池透臂臑,可使肺与大肠经同用。其功能是:调气行血,疏通经络,逐痞散结,去腐生肌。通过调理肺与大肠的功能治疗瘰疬,是从调整脏腑气血整体功能入手。操作方法如下:
(1)术前准备:①循按:针刺前,医生双手托起患者前臂及肘,沿曲池与臂臑之间的连线,顺其经络循行的方向,抚摸皮肤,揉按肌肉,使之经络舒展;②定穴:患者双前臂曲肘拱胸,坐位。医生在患者双肘横纹尽处,用拇指爪甲切一“十”字,中心点正对曲池穴;③局部消*:常规碘酒,酒精为曲池穴作局部消*,并用酒精为医生双手消*。④检査针具。
(2)针刺步骤:①刺皮:将针尖蘸少许甘油(无菌),医生用右手中指,食指挟住针柄,拇指顶住针的尾端。将针尖触及患者曲池穴,使金针与上臂延长线呈45度角,用左手轻抚针体,迅速刺入皮下0.5?1厘米;②稳速进针:医生用拇指、食指捏针,缓缓旋转退针至皮下,并将针卧倒,沿皮下透刺,速进缓退,以利进针;③皮下透刺:将针尖对准臂臑穴的方向,不可有所偏移,使针体紧贴皮下,要深浅适宜;④透达臂臑:针尖透达臂臑穴,进针终了,患者有胀感,沉重感。
(3)加强刺激:①刮针:医生左手抚按曲池穴皮肤处,右手用拇指甲指反向刮针柄,女性患者6至8次,男性患者刮7至9次,以引气、催气、鼓动经气,患者有热胀感。在行针过程中(约15分钟)再刮针1次;②捻针:施行捻转补泻手法。局部红肿热痛者用泻法局部肿硬无红肿者用补法,针体约旋转度。在行针过程中(15分钟后)再捻转1次。
(4)出针:①行针约30分钟后,医生左手持无菌棉球按压曲池穴;②右手持针缓缓起针;③针起后,指导患者用棉球揉按针孔。
(5)辅助治疗:①火针:对于病程久,结核肿硬不消或经治后已缩小成硬结者,可使用火针(亦可用火针排脓)。医生用左手食、拇指将患处硬核固定,右手持针并在酒精灯上烧红,先速刺硬核中心,再于硬核周围刺三、四针,将针刺入2/3为宜。如以火针排脓,刺后应用手轻轻挤按,以助排脓;②艾柱灸肘尖:每次5?7壮,用于瘰疬生于腋下而久治不效者。
02
治中风十三法
于中风一证,王氏基本上遵循了《金匮要略》的分类方法,即以外风入侵、邪中深浅、病情轻重而分为中风、中经、中腑、中脏。并结合自己门诊经验,大致归纳分为三类:①中脏腑:主要是有神志病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且有闭、脱证之分,醒后遗留偏瘫等症;②中经络:无神昏见证,而突然发病,或是神昏醒后,只手足麻木,肌肤不仁,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眼隅斜,口角流涎等。③后遗症:一般病程较长,历经上述两期,经针治或未针治,后遗偏瘫,口眼喁斜,语言蹇涩以及气血虚衰、脾胃虚弱等证者。“治风先治气,气行风自熄”,是王氏治疗中风的指导思想。他常讲:临证时,详审病机,均由于内外风邪与痰、热、湿、瘀相搏,阻于经络,经络不通利则肌肉、筋脉失养,以致废痿不用。所以治疗时应以治理经气为主,实际上就是通经活络,经气通畅则血脉流通,筋肉得养。
从针刺治疗中风的全部方案中看,他也非常重视气血、脏腑的调整,例如在中风十三法中,手足十二针、督脉十三针法,治背俞法,老十针法,治任脉法,治六腑俞法,刺募法等,都是这一学术观点的产物。十三法中的治疗方法很多,适用于临床各种类型的患者。现简介如下:
(1)牵正刺法:适用于外风中于络脉,病情轻,病程短,症见半側面部,皮肤肌肉麻木不仁,口眼喁斜,口角流涎,漏水,流眼泪,咀嚼不利等。处方:水沟、承浆、地仓、颊车、.颧髎、阳白、四白、大迎、合谷。功用:祛风牵左,通经活络。
(2)牵正透法:对于中风后遗口眼喁斜,日久重症,久治不愈的患者,可采用透刺法,以加强刺激量增强治疗作用,定名为“牵正透刺方。”处方:阳白透鱼腰,攒竹透丝竹空,四白透承泣,风池透风府,太阳透颧髎,.禾髎透巨髎,地仓透颊车、曲池、合谷。功用:通经活络,祛风牵正。(注:透刺的目的主要是加强治疗作用。)
(3)手足十二针:本方是根据手足部五输穴精选而组成为治疗半身不遂的首选方。处方:曲池、合谷、内关、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功用:通经活络,调气和血。(注:本方不但是治疗半身不遂的首选方,而且也可用于治疗高血压病、瘫痪、痹症以及其他虚弱病证等)
(4)纠偏法:适用于半身不遂,风阻经络,偏侧瘫痪,采用患側的穴组,以通调气血,祛风通络。处方:百会、风府、风池、肩髃、曲池、合谷、环跳、委中、阳陵泉、悬钟、太冲。功用:通经活络,舒筋利节。(注:方中取督脉的百会、风府以祛风通经,胆经的风池、环跳、阳陵泉、悬钟;阳明经的肩髃、曲池、合谷;膀胱经的委中,肝经的太冲,阴阳协调,通达上下,调和阴阳气血,疏通经络,以促进患侧肢体功能恢复。)
(5)十二透刺法:适用于半身不遂,病程日久,偏侧肢体废痿不用而功能恢复较慢者。处方肩髃透臂臑,曲池透少海,外关透内关,合谷透劳宫,阳池透大陵,环跳透风市,阳关透曲泉,阳陵泉透阴陵泉,.绝骨透三阴交,丘墟透申脉,太冲透涌泉。功用:通经活络,舒筋利节。
(6)开闭醒神法:适用于中风神昏窍闭者,相当于脑血管病变的卒中期,醒神开窍,以促苏醒和恢复神志。处方:首用三棱针刺百会,四神聪放血;或手足十二井放血。继用针刺人中、承浆、风池、、风府、合谷、劳宫、太冲、涌泉。功用:醒神开窍。主治卒然昏倒,不醒人事,偏痿,口噤、面赤,手握固,二便闭阻,息粗痰多,属于中医闭症范围者。王氏治疗此类危重病候,以放血疗法为主,他惯用的放血法有三棱针放血、毫针点刺放血两种,前者放血量大,适用于实证、热证;后者放血量少,适用于虚证、瘀证。三棱针放血主要用于中风闭证,热盛窍闭,晕厥、血瘀、疼痛等实证。本方中所用的百会、四神聪放血,功能为清脑醒神开闭;十二井放血功能为泄热、平肝、祛痞。处方中前者适用于病情危急作为抢救之用,后者可醒神开闭,功能持续而稳效,此两者是他对于一般神昏所惯用的苏醒方。其功能为滋肾水,清心火,醒神开窍。王氏体会,劳宫、涌泉二穴合用,具有清心泄热,安神定志之功。颇类中药的牛*清心丸之效。
(7)回阳固脱法:此法适用于神昏仆倒,目开口张,面色苍白,手撒遗尿,鼾睡痰鸣,汗出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之脱症。处方:神阙(灸)、气海,关元(灸),百会、内关、足三里、涌泉。用炒盐将肚脐填平,上盖姜片,用大艾柱灸数十壮或百壮,并灸气海、关元,然后再针百会、内关、足三里、涌泉。功用:回阳固脱。
(8)督脉十三针法:督脉能总督一身之阳。半身不遂偏废,气虚血亏,针刺督脉振奋诸阳,以期阳生阴长,有利于偏瘫者恢复正常和整体机能的改善。处方:百会、风府、大椎、陶道、身柱、神道、至阳、筋缩、脊中、悬钟、命门、腰阳关、长强。功用:补阳益气,填髄充脑。(注:督脉十三针方,不但适用于中风半身不遂,也可用于其它瘫痪者,癫、狂、痫、痹证等。)
(9)治背俞法:此法适用于中风后遗半身不遂日久,五脏虚损,气血两亏,阴阳两虚,神疲肢痿等虚弱证候。处方:膈俞、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功用:调气和血,调理阴阳。(注:本方除用于半身不遂外,也可用于虚损不寐,遗精,癲狂痫,月经不调,脏躁,咳血,便血等病证。)
(10)老十针法:适用于半身不遂,肠胃不和,食少纳呆,脘腹胀满或嗳气吞酸,呃逆时作等。处方:上脘、中脘、下脘、气海、天枢、内关、足三里。功用:调中健脾,理气和血,升清降浊,调理胃肠。(注:本方重在调理脾胃,治在后天,应用范围较广。)
(11)治任脉法:任脉为阴脉之海,其意义在于补阴济阳,疏导气机,开胸宣气,升清降浊,调理肠胃。用于中风半身不遂,取其调和阴阳与通理肠胃之功。适用于半身不遂,脾胃不和,湿聚生痰,痰涎壅盛或脾湿缠绵不愈者。处方:任脉十二针方:承浆、廉泉、天突、紫宫、膻中、鸠尾、上脘、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中极。功用:补阴济阳,调和肠胃。
(12)治任脉法:选用六腑俞,其意义与五脏俞加膈俞相似。六腑属阳,以下降为顺,泻而不藏,功主受纳腐熟运化,输转水谷之精微,传化糟粕,通调三焦气化,通利二便。六腑不通则腑气郁滞,轻者上逆作呃,重则痛、呕、胀、闭四证俱悉,而上下不通矣。中风后遗半身不遂,病程日久,特别是胃肠功能失调,后天失于荣养,二便功能障碍,气血脏腑功能日衰,取六腑之俞穴与其募穴,俞募配合,相得益彰。,处方:六腑俞穴(胆俞、胃俞、三焦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功用:运化水谷,调理六腑。(注:六腑俞的功能也比较广泛,除用于半身不遂,六腑功能衰弱,胃肠失调,饮食二便功能障碍外,也可用于治疗脾胃虚寒,停饮蓄食,胃脘痛,湿热泄痢,呕吐呃逆等六腑不和所引起的病证。)
(13)刺募法:所谓刺募法,是指针刺脏腑募穴的方法。而脏腑募六方的制定,是根据凡募穴为五脏六腑的内部精气在胸腹部聚集之处。募穴均分布在胸腹部,其位置是以脏腑的部位而定,并不局限于本经。因此,募穴与脏腑的部位更为接近。在脏腑发病时,或为顽疾,脏腑功能日衰,久治不愈,即可选用脏腑募穴。处方:中府、膻中、巨阙、期门、章门、天枢、中脘、关元、中极。功能:调理脏腑,益气和营。(注:刺募法不但可用于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也可用于治疗截瘫,主要适用于病程日久、脏腑功能虚弱者等证。也可用于肝气横逆,胃失和降所引起的呃逆,胁痛,腹胀,以及久泻久痢,脾肾阳虚,运化失职,二便不固。旨在温肾暖脾,固肠止痢,清利肝胆湿热,以及癔病、虚劳损伤等证。)
03
治瘫十一法
瘫即瘫痿,指四肢不用或肢体筋缩弛缓,软弱无力,日久因不能随意运动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其中外伤性截瘫是由于脊柱突然受到外界直接或间接暴力,引起骨折或脊柱脱位,完全或不完全的损伤脊髄或马尾神经所造成的脊髓损伤平面以下肢体感觉,运动功能完全或不完全的丧失,以及二便功能障碍等。自年始重点研治截瘫病以来,总结出不少临床和理论方面的经验,他在继承古医书的理论基础上,又有所发挥和创新。
“治瘫首取督脉”,就是王氏最突出的创新之一,他认为截瘫相当于中医的督脉损伤,因此治瘫就要抓住治督脉这个根本,才能突出治疗的重点。王氏常说:针灸治疗截瘫,并非“一针一得”所能胜任,而是要调动全身十二条经脉,奇经八脉以及所属的脏腑的机能,才有可能医治好损伤,恢复和改善机体的机能状态。所以治疗截瘫应着眼于整体,开阔思路,围绕着督脉进行全面的治疗,由于督脉损伤的部位有髙低之不同,损伤的程度有轻重之分,而且临床表现与一般的瘫痿不同,所以治疗时王氏特別强调,要根据其临床特点,着眼于整体,重视局部,局部与整体相结合。采取分阶段、分重点、分步骤的针刺方案,要充分体现出中医辨证施治的特点。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摸索出一套实用而又行之有效的“治截瘫十一法”。目前“治截瘫十一法”已定型成方,而且已广泛的运用于针灸临床。现将“十一法”介绍如下:
(1)治督法:①处方:百会、风府、大椎、陶道、身柱、神道、至阳、筋缩、脊中、悬枢、命门、阳关、长强。②功能:疏通督脉,补髓健脑。
(2)治夹脊法:①处方:由第二胸椎下缘两侧旁开3分,隔一椎一穴,直至第四腰椎,左右共计十六穴。②功能:疏导阳气,调理脏腑。
(3)治背俞法:①处方: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②功能:调补五脏,益气和血。
(4)治膀胱法:①处方:八髎、环跳、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昆仑、涌泉。⑧功能:调节治都,强筋健步。
(5)治任脉法:①处方:巨阙、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中极、梁门、天枢、水道、章门。②功能:育阴固本,舒肝和胃。
(6)治脾胃法:①处方:气冲、髀关、伏兔、犊鼻、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解溪、陷谷、内庭、三阴交。②功能:调胃健脾、养血荣筋。
(7)治肝胆法:①处方:带脉、居髎、风市、阳陵泉、阳交、光明、悬钟、丘墟、足临泣,侠溪、太冲。②功能:强筋壮骨,舒利关节。
(8)治足三阴法:①处方:气冲、阴廉、箕门、阴陵泉、三阴交、照海、太冲。②功能:滋阴养血,缓痉熄风。
(9)治手三阳法:①处方:肩髃、肩贞、曲池、三阳络、郗门、合谷、阳池、中渚。②功能:疏导阳气,通调血脉。
(10)治手三阴法:①处方:巨骨、腋缝、侠白、尺泽,支沟、神门、大陵。②功能:养血安神,柔筋通络。
(11)调理阴阳法:①处方:曲池、内关、合谷、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②功能:疏通经络,调和阴阳。
二、医案选
例1,瘰疬(颈淋巴结核)
谢XX,女,17岁。病历号,年4月21日初诊。
患者于二年前,右耳后下肿起两个硬结。医院检查诊断为颈淋巴结核。经服中药及注射链霉素好转。近两月来突然明显肿大,质硬,按之不痛,推之左右不移动,伴四肢无力,偶有头痛,性情急躁易怒,纳食尚可,睡眠尚安,二便及月经正常。面色红润,舌质淡,舌尖红,苔薄白,脉沉细而缓。检查:颈部结核6x6cm,腋下结核3x3cm,胸透正常,表面皮肤不红,质硬,按之不痛,推之左右不移动。辨证气血凝滞,痰湿聚结。治法:调理气血,消肿散结。
处方:曲池透臂臑。
治疗经过:选六寸金针,用泻法,,每周3次。针治5次后,检査腋下淋巴结核缩小至2x2cm,颈部结核变软,分散为3个肿核。5月18日,颈部结核消散如蚕豆大。5月22日,颈部和腋下的结核基本消失,临床痊愈。追访二个月未见复发。
例2:中风
赵XX,女,65岁,年10月6日初诊。?
患者于两年前曾患髙血压症。左侧半身不遂,经针灸治疗肢体活动恢复。当日下午突然神昏不语,右侧肢体麻木不仁。平素情绪急躁,食纳,睡眠尚可,大便秘结,小便正常。舌苔薄,脉浮弦。辨证为血亏肝热,虚风内动。治法:平肝熄风,补益气血。
处方:十二井穴、百会、人中、手足十二针。
治疗经过:先刺十二井穴出血,再刺百会、人中,手足十二针方,留针30分钟。用泻法。经针4次后神志清醒,语言逐渐恢复,大便已解,肢体活动恢复正常。
本例由于病情较急,突然神昏,急以平肝熄风,醒神开窍,故先刺十二井放血,再针百会、人中醒脑明神,用手足十二针方通经活络,调气和血,经治4次,神志已清,诸症好转。
例3:中风后遗症
侯xx,男,60岁。病历号,年8月7日初诊。
患者左侧半身不遂已七月余。患侧臂痛挛急,仅能抬至胸部,手指不能屈伸,下肢行走困难,需要别人搀扶,食纳正常,二便自调。血压/90mmHg,舌质淡润、苔白,脉沉细。辨证为气血两虚,筋脉失养。治法:补益气血,舒筋活络。
处方:十二透穴方。
治疗经过:每周3次。先补后泻。经针5次后上肢疼痛未作,挛急缓解,下肢力量增加,抬腿较前有进步。舌苔薄白,脉弦,血压/90mmHg,继用前方针剌10次,能够扶拐杖在室内行走,手指屈伸也有恢复,能够用力持物。又继续10次,不用扶拐能行数十米,上肢能抬至平肩,手能持物料理一般生活。
本例患者属气血两亏,筋脉失荣,治以补养气血,舒筋活络,方用十二透穴,先以先补后泻手法,取其通经活络,舒筋利节之功。针治5次,上肢疼痛未作,挛急缓解,下肢较以前有力。继前方又10次,能扶拐行走,手指功能有所恢复。再针10次,上下肢功能活动基本恢复。
例4:截瘫
葛XX,男,31岁。年11月初诊。
患者六个月前被汽车轧伤腰部,当时昏迷,醒后双下肢不能活动,二便失常。X线摄片所见右肩胛骨粉碎性骨折,右肋骨骨折、腰压缩性骨折,经服中西药治疗,骨折愈合,但双下肢仍瘫痪,肌肉萎缩,饮食较差,睡眠不安,尿潴留,大便需灌肠。检査下肢肌力为0级,腰方肌力I级,痛触觉由胸12以下消失,腹壁、肛门、提睾、膝腿、肌腱反射消失。患者面色*,神清,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血压/80mmHg,尾骶部创面13乘12。外伤血瘀,阻痹筋脉。治以活血化瘀,荣养筋脉。
处方:
①百会、风府、大椎、陶道、身柱、神道、至阳、筋缩、脊中、悬枢、命;、阳关、长强。
②由第2胸椎下缘两侧旁开3分,隔一椎一穴,直至第4腰椎,左右共计16穴。
③八髎、环跳、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昆仑、涌泉。
④气冲、髀关、伏兔、犊鼻、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解溪、陷谷、内庭、三阴交。
⑤带脉、居髎、风市、阳陵泉、阳交、光明,悬钟、丘墟,足临泣、侠溪、太冲。5套组方,交替使用。
治疗经过:用补法治疗,第一疗程后,可以扶拐靠墙站立,尚需护理员帮助,自己可以坐起。第二疗程,选方1、方2、方3、方4加肾俞、大肠俞、中脘、气海、关元。针后扶双拐在护理人员的保护下能够慢慢行走几步,小便呈反射性膀胱,大便定时能排,尾骶部疮面愈合。第三疗程,选方3、方4、方5加关元、中极、肾俞,针后能扶单拐自己行走,腰以下感觉恢复,肌肉仍萎缩。大便二至三日一行,小便呈反射性膀胱。第四疗程,选方同上,针后扶单拐自己行走比以前动作灵活,小便能控制,但有急迫感,大便能自排,便稀时尚出现失禁现象。第五疗程,选方1、方3、方4加气海、关元、命门、肾俞。针后能扶单拐自行走,二便自理。为了巩固疗效,继续针数月,临床基本痊愈,恢复原来工作。
本例患者两下肢瘫痪,二便不通。证系外伤血瘀,阻痹经脉,治以活血化瘀,荣养筋脉,使用“十一法”中第1?7组的方1、方2、方4、方6、方7。5组方循环使用,并加用肾俞、大肠俞、中脘、气海、关元、中极、命门以调理先天肾气和后天脾气,疏通气机以调理肠胃功能。经六个疗程治疗,患者已恢复感觉及运动机能,已能独立行走,二便自理,恢复工作。
金针王乐亭常用9大针灸处方
看似平常的穴位,在王乐亭老这里稍加一组合,临床疗效就出来了。像我们熟知的足三里、三阴交、内关等穴,经王老配伍,并组成相应的方子,加之手法独到,效果就有了。文中提到的老十针、手足十二针、督脉十三针等,若能熟练掌握并用于临床,疗效会大大提高。
王乐亭简介:王乐亭(公元-),男,河北省香河县人,现代针灸学家。自幼喜爱针灸,从师针灸名医陈肃卿先生,年悬壶应诊,从事针灸临床50余年,医院针灸科主任,教授王氏在临证时主张“论其本,以胃为先”,“治瘫首取督脉”,“治风先治气,气行风自熄”。王氏提出了“五脏俞加膈俞”,“王氏夹脊方”,“督脉十三针方”,“老十针方”等经验处方,以及用mm金针刺曲池透臂臑为主治疗瘰疬,治中风十三法(牵正刺法、牵正透法、手足十二针、纠偏法、十二透刺法、开闭醒神法、回阳固脱法、督脉十三针法、治背俞法、老二针法、治任脉法、治六腑俞法、刺募法),治瘫(瘫痿)十一法(治督法治夹脊法、治脊俞法、治膀胱法、治任脉法、治脾胃法、治肝胆法、治足三阴法、治手三阳法、治手三阴法、调理阴阳法)等治疗方法均有相当高的临床价值。
点击下方链接,可阅读王乐亭老的其他精彩文章
学习王乐亭教授“十二透穴”针法治疗中风半身不遂的体会
那些年,跟师金针王乐亭学习针灸的往事
1手足十二针
组方:合谷、内关、曲池、三阴交、足三里、阳陵泉。其中合谷、曲池属于足阳明胃经的同名经手阳明经穴位;三阴交、足三里分属于足太阴脾胃经、足阳明胃经的表里两经穴。诸穴相配可健脾和胃,理气和血。
临床应用:中风、高血压、偏瘫、痹症等。
2十全大补方
王乐亭王老仿效十全大补汤拟定针灸”十全大补方”。
组方:合谷、曲池、内关、足三里、阳陵泉、中脘、太冲、三阴交、章门、关元。此方为手足十二针加中脘、太冲、章门、关元而组成。章门为脾之募穴,中脘为胃的募穴,关元属任脉,小肠的募穴,诸穴共济补气血、健脾胃、养心气、滋肝肾、通经络,尤以荣养脾胃为要。
临床应用:十全大补方偏于调补,主要用于虚损诸证,包括神经衰弱、慢性消耗性疾病后期等。
3老十针
王老效仿李东垣《脾胃论》补中益气汤拟定老十针的针灸处方。
组方:中脘、足三里、上脘、下脘、气海、天枢、内关。其中中脘、足三里为主穴,其余为配穴。中脘为六腑之会、胃之募穴,取之可助消化水谷、温通腑气、升清降浊、调理中州;足三里为胃之下合穴,用补法有健脾和胃、益气升清之功,用泻法有降逆化浊、通调肠腑之效;上脘、中脘与下脘统称三脘,三者配合,具有调理胃腑受纳、腐熟和吸收水谷之功;气海(丹田),为元气生发之所在,取之可温固下元、调理下焦气机;天枢为大肠募穴,可调肠胃、行气机、分水谷、消积滞;内关为手厥阴经之络穴,可宽胸理气、守神和胃、理三焦气机、助升清降浊。诸穴相配,共奏调中健脾、升清降浊、调理胃肠、理气和血之效。
临床应用:“老十针”应用于神经衰弱、慢性病的恢复阶段,可改善体质,协同发挥镇静安神之效。对于气血不足导致的妇科疾患,如更年期综合征、痛经,王教授亦多取此方,通过治理阳明调整冲任。脱发、头痛、面瘫、颈性眩晕等,凡伴有体质虚弱,脾胃不足者,以“老十针”加减化裁进行治疗均可取得较好疗效。
4十二透穴
组方:肩髃透极泉,腋缝透胛缝,曲池透少海,外关透内关,阳池透大陵,合谷透劳宫,环跳透风市,阳关透曲泉,阳陵透阴陵,绝骨透三阴交,昆仑透太溪,太冲透涌泉。
肩髃透极泉:前者为大肠经、小肠经及阳跷脉三经会穴,极泉为心经之穴,透之可使三阳之脉与心经相通,心阳鼓动诸经行气活血,且肩髃还可理气化痰,善治痰蒙清窍、横窜经络的中风病。
腋缝透胛缝:二者均为经外奇穴,刺后可疏筋利节,活血通络,促进上肢功能恢复。
曲池透少海:此二穴的经络所属,与肩髃、极泉一样,不同的是曲池乃大肠经合穴,少海为心经合穴,二合穴相透,使得阴阳经脉所汇合的经气相互贯通,经气通则血流畅,皮毛、筋骨、经脉得以濡养,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外关透内关:三焦经络穴外关,别走手厥阴心包络;心包经络穴内关,亦别走三焦经,心包与三焦相表里,二穴为表里经的联络点,况二者又都是八脉交会穴,外关通阳维脉,内关通阴维脉,透后既可加强表里二经的联系,又能疏通阴阳维脉的经气。偏瘫多由肝风内动,外关可镇惊熄风;内关可宁心安神、疏肝降逆,刺之肝风平熄、内风自灭。
阳池透大陵:前者为三焦经原穴,是调理三焦气机的重要穴位。有宣肺解表,滋阴除烦,清热利湿之功;大陵为手厥阴原穴,功同内关,但偏于安神定志、疏通心络,二者在治疗许多慢性疾病中必不可少。
合谷透劳宫:合谷穴治疗相当广泛,其配太冲叫四关穴,《席弘赋》云:“手连肩脊痛难忍,合谷针时要太冲”。它有开窍醒神之功,劳宫善清热散邪,二穴相透,可驱邪气以外出,升清窍以通畅。
环跳透风市:环跳为胆经和膀胱经会穴,为治疗下肢及腰背疾患的常用穴。《杨氏医案》记载:“辛酉夏中贵患瘫痪、不能动履,久治未愈,予视曰:此疾一针可愈。遂针环跳穴,果即能履。”可见此穴治疗偏瘫之功效。
阳关透曲泉:孙思邈的《千金方》记载:二穴均“主筋挛,膝不得以屈伸,不可以行。”
阳陵泉透阴陵泉:阳陵泉是胆经合穴,又为筋之会穴,可疏肝胆,清湿热、疏筋利节,经病统治之;阴陵泉是脾经合穴,主治脾肾二经症候。二穴透之,一可强筋健步,二可温阳健脾,三可调补肝肾。
绝骨透三阴交:足三阳经之大络穴绝骨,又系髓会穴,刺之可补脑益髓,强筋壮骨;三阴交乃足三阴经交会穴,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二穴相透,阴阳之气交通,可起到调和营卫,滋阴补阳的效果。
昆仑透太溪:前者可疏通经络,后者可调治三焦,滋阴补肾。
太冲透涌泉:肝经原穴太冲透肾经井穴涌泉,乃取其肝肾同源之意。肝火为中风之因,肾亏为中风之本,泻肝火、补肾源,则标本兼治之也。
预防中风之灸法
《灵枢经》云:圣人避邪,如避矢石,良工知禁之,圣哲知避之,凡中风者,必先有征兆之感,如觉手大拇指及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不用或肌肉蠕动者,三年内必有大风之至。
《乾坤生气论》云:中风预防之理,当节饮食,戒七情,远房事,此为至要者也。
《针灸大成·治症总要·中风论》说:但未中风时,在一两个月前,不时足胫上发酸重麻,良久方解,此将中风之兆候,即应灸足三里穴、绝骨四处各三壮,灸令逐祛风气,自疮口出,如春交夏时,夏交秋时俱宜灸,常令两足有灸疮为妙。但人不信此法,饮食不节,酒色过度,即卒然而得中风病。
艾灸足三里、绝骨穴可预防中风,但要发灸疮,方可起到较好的预防效果。
5五脏俞+膈俞
五脏俞加膈俞是通过将肺、心、肝、脾、肾五脏的背俞穴全部同时应用,不是着眼于针对单独某一脏,或几脏,而是整体调节五脏气机由于针刺具有一定良性双相调节作用,因此五脏俞合用,可以使五脏气机趋于平衡,提高机体功能俞,《难经·四十五难》称“血会膈俞”是八会穴中的“血会”之穴,主治血分的诸多病症,有活血养血之功,它与五脏俞合用可以起到气血双调的作用,这种配方从阴阳理论的高度保证了全方阴阳兼顾,气血并治,其作用更全面,配伍也更为合理。
刺法:本方的取穴要定位准确,刺后针体在背部形成两排整齐对称的直线。方中腧穴的刺法以浅刺法为主,关于上部背俞穴的刺法,有人为了深刺取得针感采用向脊柱斜刺的方法然而斜刺法有失穴离经之弊,故我们认为在治疗内科杂证中还是以直刺、浅刺法为主,其中肾俞可相应较深。为了获得良好针感,可以在针刺前以掌根推法,自下而上从腰骶部沿膀胱经上推至肩部数次,使局部皮肤温热潮红,同时取穴时在相应的穴位处用拇指施以柔和、深透的点按,使患者产生舒适的感觉。
临床应用:腰痛、失眠、呃逆、更年期综合征、抑郁症、养生保健等。
6督脉十三针
组方:“督脉十三针”是王乐亭教授本着“精简、实用、稳效”的原则,在督脉28个穴位中精选了百会、风府、大椎、陶道、身柱、神道、至阳、筋缩、脊中、悬枢、命门、腰阳关、长强13个穴位,共同组成“督脉十三针”。
临床应用:脑和脊髓病变或损伤引起的各种瘫痪;神经官能症、抑郁症、更年期综合征;癫病、角弓反张;脊柱强痛、腰背酸痛、风寒湿痹。
7王氏夹脊穴
王氏夹脊穴是王乐亭先生本着精简、安全、高效的原则,根据临床实践中医生与患者双方体验到的针感敏感区域,对华佗夹脊穴创新应用后的组穴。他把原来华佗夹脊线向脊突联线内移了二分,也就是各椎脊突下旁开三分,另外,精简穴位,从第二胸椎下缘起,隔一椎取一穴,直至第四腰椎,即一侧取八穴,在第2,4,6,8,10,12胸椎棘突下,第2,4腰椎棘突下旁开三分,共16穴,取穴少力专之效。
在刺法上也有其特点,即是用直刺法,胖人进针1.5-2寸,瘦人1-1.5寸。直刺深度,以有抵触感为度,再行候气。进针后要求针柄直立,横平竖直,上下左右成行。
适应症:临床中常用来治疗外伤性截瘫、小儿麻痹后遗症、半身不遂、腰脊疼痛等。在中风后遗症中若兼见行路不稳时,多用王氏夹脊穴方。
8六腑俞+膈俞
“六腑俞加膈俞”由双侧胆、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六腑的背俞穴加上膈俞组成。该方在治疗腑气不通、消化不良、泄泻、腰骸疼痛、六腑热病方面运用较多,若加艾灸则其补虚作用更强大。
9除菀截龙法
截法治疗带状疱疹是王老的特色之一。
组方:龙头、龙尾、龙眼穴。所谓“龙头、龙尾”,即指疱疹最先出现处为“龙尾”,疱疹延伸方向之端为“龙头”,龙眼穴位于小指尺侧第二关节之处,握拳于横纹尽处取之,具有清热解*,祛瘀除恶,凉血和营,截断病源的功效。
王乐亭(–),名金辉,号乐亭,河北省香河县人,中国近现代针灸学家、教育家,中国农工民主**员。他一生致力于针灸临床工作,善于运用针灸治疗消化系统、心脑血管、外伤性截瘫等相关疾病,并以“金针王乐亭”的名号享誉海内外。笔者主要从事中风病的研究工作,对于王老治疗中风病的丰富经验颇为推崇,遂对王老治疗中风病的经验以“理、法、方、穴、术”的思路进行归纳总结,以求较为清晰地展现王老治疗中风病的经验与思路。
1王老治疗中风病的理论基础
1.1对中风病的认识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未曾昏仆而以?僻不遂为主症的疾病。古代医家对于中风的病因病理众说纷纭,王老根据前人经验概括出本病多为虚、火、风、痰、气、血而致。《金匮要略》以邪中浅深、病情轻重而分为中经络、中腑脏,王老基于《金匮要略》的分类方法,结合针灸门诊的具体情况,将中风大致分为3类,即:①中脏腑,主要见有神志病候,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且有闭证、脱证之分,醒后遗留偏瘫等症;②中经络,无神昏见证,而突然发病,或者神昏苏醒后,只有手足麻木、肌肤不仁、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眼?斜、口角流涎等症;③后遗症,一般病程稍长,经历上述二期,经针灸治疗或未经针灸治疗,后遗偏瘫,口眼?斜,语言謇涩,以气血虚衰、脾胃虚弱等证者最为多见[1]。
1.2脏腑理论
王老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发现,中风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尤其是中风之中脏腑的患者,40岁以上者居多,鉴于此,王老认为,中风病的发病多与先天及后天之本关系密切。
肾藏精,为人体先天之本。《灵枢·经脉》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说明脑髓的生成源于先天肾精。肾元稳固,则精足髓充;脑络畅行,神旺血足,则机体运行正常。反之,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到中年以后,肾气已衰,阴虚阳亢则成为中风病发病的重要病机之一。《素问·脉解》说“内夺而厥,则为瘖痱,此肾虚也”,《灵枢·刺节真邪》亦载:“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其中“瘖痱”“偏枯”皆为中风的具体表现,皆由元气不足、肾精亏虚所致。因此,王老认为调理中风病患者整体机能的前提是对于肾元的固护。
脾胃同居中焦,是人体对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并输布其精微的主要脏器,人出生之后生命活动的继续与精气血津液的化生和充实均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素问·玉机真藏论》云:“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一方面,脾胃的运化功能健全,则能为化生精、气、血等提供充足的养料,为肾精、脑髓发挥其正常功能提供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脾在体合肉,主四肢,脾气健运则全身的肌肉壮实丰满,四肢活动轻劲有力。随着年龄增长,若脾胃运化功能失常,则人体水谷精微补给不足,人体先天之精无以为继,四肢肌肉功能减退,则好发为中风,因此王老认为调理脾胃、稳固后天之本也是改善中风病患者症状的关键。
1.3气血经络理论
中医学理论认为,气血的正常运行与人体的各机能正常运行密切相关,其中气的生理作用是指气具有促进作用,能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殖、生长发育以及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能够营养滋润全身,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经络是人体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其生理功能为沟通表里上下、联络脏腑器官、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调节功能平衡、感应传导作用。经络不通则人体全身气血通行不畅,气血瘀滞则人体脏腑、经络、神志、筋肉等生理功能失常,中风则为上述生理功能失常的具体体现。王老以经络作为通道,以气血作为靶标,着眼于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经气舒畅则血脉得以流通,血脉流通则筋肉得养、关节滑利。基于上述理论,王老将前人所说“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息”发挥和补充为“治风先治气,气行则血行,血行风自息”。
2王老治疗中风病的临床法则
王老治疗中风的方法多种多样,但王老对于不同患者总能选用最恰当的方法应对,可见方虽殊途,但法当同归,观察王老不同处方的治疗规律,归纳出以下3点主要的治则。
2.1通经活络
此治则适用于中风中经络患者,包括外风入络的口眼?斜以及风阻经络的半身不遂、偏侧肢体废痿不用等症。对于口眼?斜、半身不遂两种临床表现,王老认为均需在患者患侧选用通经活络的腧穴,以恢复口面、肢体的生理功能,但在具体治疗时存在着治疗部位的差别。对于口眼?斜患者,治疗取穴以患侧头面部腧穴为主,如地仓、颊车、颧髎、四白、阳白等穴,达到祛风牵正的目的;对于半身不遂患者,治疗取穴以患侧肢体关节部位腧穴为主,如曲池、肩髃、阳陵泉、足三里等穴,目的为疏通手足四肢的气血运行,以恢复患者肢体功能。
2.2醒神开窍,回阳固脱
此治则适用于中风中脏腑患者,相当于西医所说的脑卒中急性期,主要表现为猝然神昏、不省人事。此治则应用于中风患者的急性治疗,但醒神开窍与回阳固脱适用的情况有所不同。醒神开窍适用于中脏腑中的闭证,表现为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口噤、面赤、手握、二便闭阻;回阳固脱适用于中脏腑中的脱证,表现为神昏仆倒、目开口张、面色苍白、手撒遗尿、汗出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
2.3济阴补阳,培补脏腑
此治则适用于中风后遗症患者,多为中风后遗半身不遂日久,伴有脏腑不适等症。考虑到中风后遗症患者多为中风日久,无论起始阴病还是阳病,久病之后,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皆会造成阴阳俱损、气血俱亏之象,因而王老对于此类患者以调补阴阳为先,选取督、任二脉腧穴,以济阴补阳;久病必虚,五脏六腑必受其累,因此王老选取背俞穴、募穴以培补脏腑,其中尤以脾胃后天之本的培补为关键。
3王老治疗中风病的处方应用规律
王老从事针灸临床工作的50年中,经大量的实践、探索、验证,对各类型中风的患者,找出有效的穴位,逐渐积累归纳,考证疗效,形成精确、合理的13套配穴处方,称为“中风十三治”[1],包括牵正刺法(水沟、承浆、地仓、颊车、颧髎、阳白、四白、大迎、合谷)、牵正透法(阳白透鱼腰、攒竹透丝竹空、四白透承泣、风池透风府、太阳透颧髎、口禾髎透巨髎、地仓透颊车、曲池、合谷)、手足十二针法(曲池、合谷、内关、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纠偏法(百会、风府、风池、肩髃、曲池、合谷、环跳、委中、阳陵泉、悬钟、太冲)、十二透刺法(肩髃透臂臑、腋缝透胛缝、曲池透少海、外关透内关、合谷透劳宫、阳池透大陵、环跳透风市、阳关透曲泉、阳陵泉透阴陵泉、悬钟透三阴交、丘墟透申脉、太冲透涌泉)、开闭醒神法(三棱针刺百会、四神聪放血、手足十二井放血、水沟、承浆、风池、风府、合谷、劳宫、太冲、涌泉)、回阳固脱法(灸神阙、气海、关元,百会、内关、足三里、涌泉)、督脉十三针法(百会、风府、大椎、陶道、身柱、神道、至阳、筋缩、脊中、悬钟、命门、腰阳关、长强)、治背俞法(五脏俞加膈俞)、老十针法(上脘、中脘、下脘、气海、天枢、内关、足三里)、治任脉法(承浆、廉泉、天突、紫宫、膻中、鸠尾、上脘、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中极)、治六腑俞法(背俞穴之六腑俞)、刺募法(中府、膻中、巨阙、期门、章门、天枢、中脘、关元、中极)。王老根据中风病的分类(中脏腑、中经络、后遗症)巧妙地将13套配穴处方的使用编制成了一套系统的治疗方案。
3.1中脏腑
中脏腑中的闭证以邪实为主,以祛邪为主要目标,可急用开闭醒神法;除一般症状外,尚见躁动不安、面红目赤、痰热内盛(血压偏高),可在百会、四神聪穴用三棱针放血,待清醒后刺足三里、曲池,或服用牛*清心丸收尾;次日苏醒后,可用手足十二针法加百会、风府,维持治疗1周;若次日意识仍朦胧,神志仍不清,而血压偏高时,可在手足十二井放血,或加水沟急刺;若刺后不见效,则用劳宫、涌泉毫针点刺放血,直到清醒为止;脱证用回阳固脱法。
3.2中经络
中经络除了一般症状外,若见血压偏高者,仍可用手足十二井放血;若血压不高,即可用手足十二针法,然后根据病情选用其他法、方;若出现二便失禁、脾胃运化功能恢复较差,则用老十针方调补;若见痰涎较盛,则用刺任脉法,方选任脉十二针。
3.3后遗症
中风后恢复的患者,首选手足十二针法;若见血压偏高,则加百会、风府、太冲;若血压不高,则用手足十二针加风府、百会;语言不利者可加金津、玉液放血;若见口眼?斜则配合用牵正透刺法。治疗期间,适当加用纠偏法5~6次,然后再用手足十二针法;若兼见纳差、胃呆、二便失禁,则用老十针方;若病程日久,达3个月以上来诊者,一般体质羸弱,饮食不消,则首选老十针方以调理整体机能;若见肢体痿废无力,肢凉怕冷,则用督脉十三针法,以调理督脉,促进阳气上行下达;行路不稳时,也可加用“治背俞法”穴方;若病程超过半年以上,手臂屈曲不伸、足废痿而踝屈曲者,则选用二透穴法5~6次后,再与手足十二针交替使用;若见二便障碍,则选用六腑俞方;体弱气少、精神萎靡不振、语声低怯者,可选用五脏俞加膈俞方。
4王老治疗中风病的用穴规律
王老创立的“中风十三治”法所包含穴位共个(含重复运用穴位),分布于头、面、躯干、四肢等部位,虽然王老用穴多种多样,但这些腧穴的运用均遵循一定的规律。
4.1局部选穴
局部选穴主要运用于中经络之口眼?斜、半身不遂。对于中经络口眼?斜症状,王老选用头面部的承浆、地仓、颊车、颧髎、阳白、四白、太阳、禾髎等穴以刺激头面部的神经肌肉,改善面神经麻痹状态;对于中经络半身不遂症状,王老选用四肢部位的曲池、合谷、阳陵泉、足三里、环跳、委中、悬钟、太冲等穴以疏通患肢经络,恢复四肢部气血运行,以促进患侧肢体的功能恢复。
4.2注重配穴的应用
通过对王老“中风十三治”法所用腧穴进行统计发现,合谷穴的出现次数最多,达到6次,分别出现在牵正刺法、牵正透法、手足十二针法、纠偏法、十二透刺法、开闭醒神法,其中牵正刺法、牵正透法属于中经络口眼?斜的治疗处方,手足十二针法、纠偏法、十二透刺法属于中经络半身不遂、肢体废痿不用的治疗处方,开闭醒神法属于中脏腑闭证的治疗处方。合谷可同时应用于此6个处方中,王老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其一,“经络所过,主治所及”,合谷穴归属于手阳明大肠经,经脉循行从手沿着上肢外侧前缘上行于头,由于手阳明大肠经循行经过头面部,因此王老以合谷穴配合治疗口眼?斜;其二,在处方中王老多以其与太冲合用,名为四关,合谷属阳主气,太冲属阴主血,配合使用以行气血,通达四肢,改善中风患者半身不遂之状态。在处方中如合谷般运用的配穴有很多,包括太冲、涌泉、悬钟等穴,这些穴位体现了王老对于配穴的运用思路,更是王老对于中风治疗全面性、整体性的体现。
4.3前后腧穴的运用
此处所指的前后腧穴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背俞穴、募穴的运用,其二是前后两经即任、督二脉的运用。王老的“中风十三治”法中有治背俞法、治六腑俞法、刺募法、治任脉法、督脉十三针法,是对于背俞穴、募穴、任脉、督脉的具体运用。治背俞法包括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治六腑俞法包括胆俞、胃俞、三焦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刺募法包括中府、膻中、巨阙、期门、章门、天枢、中脘、关元、中极。这些穴位均对应五脏六腑的背俞穴和募穴,背俞穴和募穴为五脏六腑的内部精气在躯干部聚集之处,王老认为对于中风日久,气血不调,脏腑功能日衰,精血、气阴亏虚者,为了调整全身机能,可选用这些背俞穴和募穴进行治疗。治任脉法和督脉十三针法均是选用任、督二脉上的穴位,任脉为阴脉之海,督脉为阳脉之海,此二脉的运用是对济阴补阳治则的具体实施,二脉虽阴阳相异,但二经穴位运用的目的均是通过振阳或滋阴,利用阴阳互根互用的原理,达到阴阳共济的目的,从而从整体上改善中风患者的机能。前后腧穴的应用是王老济阴补阳、培补脏腑治则的具体体现,也是中风患者后遗症期调整机体机能的有效方式。
5王老治疗中风病的施术特点
任何治疗思路、治疗方法、处方、腧穴的应用皆需要临床手法作为载体而发挥功效,适宜的治疗技术、施术手法是针灸治疗发挥功效的关键,王老对于中风病治疗的技术运用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5.1善用透刺
透刺是针刺法中的重要组成,透刺配方是若干个穴组成的以透刺为主的针灸处方,《灵枢·终始》曰:“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由此可见透刺法治疗顽疾效果显著。王老最初便以透刺法治疗瘰疬而闻名,其“中风十三治”法中牵正透法、十二透刺法两方均以透刺作为针刺的手法。此法为一针透两穴,可调节两经组织经气,尤其是大多数透穴组都是从阳经透向阴经,可使阴阳二经之气得到调节,使阴阳平衡,且此疗法刺激量较单穴大,可加强治疗作用,缩短治疗时间,对于一般针灸治疗不佳的中风后遗症患者效果显著。
5.2重视灸法
王老重视灸法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以灸法作为主要手段治疗中风脱证患者。王老“中风十三治”法中回阳固脱法以灸法作用于神阙、气海、关元3个主穴,体现了王老对于灸法相当重视;其二以灸法作为防治中风的首选手段。《针灸大成·治症总要·中风论》载:“但未中风时,在一两个月前,不时足胫上发酸重麻,良久方解,此将中风之兆候,即应急灸足三里穴,绝骨四处各三壮,灸令逐祛风气,自疮口出,如春交夏时,夏交秋时俱宜灸,常令两足有灸疮为妙。”《乾坤生气论》云:“夫气虚风入,而为偏上,不得出下,不得泄真气为风邪,所陷故宜灸。”又《内经》云:“陷下者,则灸之是也。”王老深受上述医家影响,认为艾灸疗法是预防中风的关键,且以化脓灸为最佳[2]。
6结语
王老治疗中风病的经验丰富,他所创立的“中风十三治”法受到了临床工作者的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