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颈梗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薄世宁医学通识讲义病与症不用治的ldq [复制链接]

1#

在用科学的方法找到病因、明确诊断后,下一步就是治疗。但是有些你认为的“病”却不该治,因为这些“病”很可能是保护你的症状。病需要治,但症状未必需要过度干预。在这一节中,我希望帮你建立一个重要的认知:病和症状不是一回事。病是人体出问题了,但是症状却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

症状不是病

临床上有一类常见的急症,叫“创伤性大出血”a,车祸、刀伤、枪伤都会引起病人大出血甚至死亡。抢救这类病人是外科医生的基本功之一。战地医生在创伤性大出血伤员的抢救上最有经验,因为在炮火无情的战场上,很多伤员都会出现大出血的情况。大出血会导致低血压,这时按理应该输血,可战场上哪有那么多血给伤员输呢?所以,以前医生在做手术之前就只能给病人输入大量的液体,先把血压提升起来,以保住伤员的命。

这样做似乎很有道理。

但是到了年,一位美国*医认为快速、过多地输液提升血压的做法会加速伤员死亡。因为大量输液会稀释血液中促进凝血的物质,而且人在大出血时,低血压的症状是一种自我保护,它会减慢出血速度。如果采用大量输液的方式来提高血压,出血速度反而会加快,也会加速伤员的死亡。所以这位*医认为,关于创伤性大出血伤员的抢救,止血才是关键,应该减少输液量,在手术止血之前应该让伤员的血压维持在较低的水平。按照这个做法,伤员的死亡率从以前的65%降到了17%,相当于在每个伤员里,多救活了48个。

当时这个救治方案被评为“美国陆*年度十大发明”之一,甚至有人觉得它可以与人类第一次使用抗生素相媲美。这种策略也得到了推广,现在全世界的医生都在这么做。

为什么会提到这个病例呢?因为这个病例说明:首先,有些症状对人具有保护作用,就像低血压的症状可以减慢出血速度一样;其次,如果盲目地干预症状,对于治疗来说,有可能会南辕北辙。

所以正确区分病和症状十分重要。但生活中还有很多的症状,常被人们误以为是病,比如骨刺。

大多数人对骨刺的认知是:骨刺是一种病,是骨头上长出来的一根扎在肉里的刺,所以长了骨刺会引起疼痛。其实长骨刺不仅不会引起疼痛,反而是为了让人不疼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骨关节会逐渐退化,关节的稳定性变差了,这才是疼痛的原因。大家说的骨刺就是骨质增生,当关节老化、骨头磨损严重时,人体为了减轻异常受力产生的影响,就在骨关节边缘增生了一部分,目的是增大接触受力面积、降低压强,这属于正常的老化现象。当骨质增生长好了,关节稳定了,疼痛反而就消失了。所以只有在骨质增生严重影响关节功能时,才有考虑接受手术的必要。在大多数情况下,用手术刀“切掉”骨刺的做法是不可行的。

再比如咳嗽、腹泻、发热,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症状”,而不是病。引起咳嗽的疾病可能有呼吸道感染、肺部肿瘤、气道高反应、气道异物梗阻等;引起腹泻的可能有肠道细菌感染、病*感染、食物刺激、肠道菌群紊乱、精神因素等;引起发热的疾病就更多了,可能是身体某个部位感染了,也可能是中*、应激,甚至某些儿童在受到精神刺激后也会出现发热的症状。

症状是把双刃剑

症状不是病,不能把症状当成病来治。那我们该如何正确认识症状呢?

所有不舒服的感觉,都叫症状。广医院检查时发现的各种异常指标。症状的作用可以总结成8个字:病在说话,人在防护。

第一,症状是“病在说话”。

我们的身体出现症状意味着疾病在告诉我们:“你得病了,得赶紧治。”比如尿血可能是肾炎、泌尿系炎症、肿瘤或者结石引起的;打喷嚏可能是由对于某种物质或者气味过敏引起的等。

有时候病比较复杂,为了引起我们的注意,它会表现出一系列症状。比如脑梗死这种病,通常会出现三个症状——“”。“1”是指一张脸左右不对称,口角歪斜;“2”的意思是将两只胳膊平举时,胳膊无力、下垂;“0”则指别人在聆听病人说话时,发现病人口齿不清。如果一个人同时出现这三个症状,那么他有90%以上的可能患有脑梗死。

第二,症状是“人在防护”。

症状不仅能提醒人“你生病了”,绝大多数症状还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比如前文提到的创伤性大出血时出现的低血压,就是为了降低出血速度,是一种自我保护。发热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它可以调动人体的免疫系统,杀死细菌和病*。症状的这种功能是人类为了生存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是人体的智慧。

《我们为什么会生病》(WhyWeGetSick)这本书,讲述了一个非常著名的症状的自我保护的例子——人体的限铁机制,即人体限制铁元素的吸收。得了慢性感染病(如肺结核)的大多数人会出现缺铁性贫血的症状。人们想当然地把贫血看成坏事,但这种缺铁现象其实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因为致病的微生物存活需要铁元素,但它自己不能合成铁元素,所以只能从人体获得。在感染微生物时,人体减少铁元素的吸收,故意造成一种缺铁状态,是为了限制细菌的生长。

人体的这种智慧不仅能对抗已经发生的病,甚至还能未雨绸缪,防止未来出现严重问题。比如,怀孕的女性在即将分娩的前几天,血液里的一个凝血指标会快速大幅度上升,有时甚至升高至正常值的几十倍,这样血液会更容易凝固。b这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是为了防止生产时产道损伤可能导致的大出血。等生完孩子,产妇安全了,这个指标也会迅速恢复正常。

综上所述,症状具有积极作用,不仅能提醒“我生病了”,还能主动对抗疾病,甚至能预防未来有可能发生的严重异常情况,这些都是人体进化出的自我保护机制,是生命的本能。

但症状也是一把双刃剑,很多时候,症状掌握不好自己的“火候”。

比如感染。人体的自我保护机制告诉我们“该发热了”,但是发热到多少度合适呢?不知道。每个人有不同的反应,绝大多数时候的发热是没有问题的,而且可以起到保护作用。但是有时候症状反应过度,就会有相反的效果,给人体带来伤害。比如高热,可使病人基础代谢率增加、脱水、心率增快、心脏负担增大,有的孩子会惊厥、抽搐,甚至会大脑缺氧。

再比如过敏。过敏是一种症状,是人体在接触到异物时免疫系统产生的排斥性反应,目的是让我们远离过敏物质。但是,有些人的过敏反应特别强烈,会出现休克、气道痉挛、水肿,严重的甚至会窒息和死亡。

还有我们前面提到的伤员大出血的例子。低血压是为了减慢出血速度,为了保命,但是血压过低或者这个状态持续时间过长,则会造成重要器官缺血,导致器官功能衰竭,也会引起死亡。

所以,症状固然有积极的一面,但是如果反应过度了,或者持续时间过长,就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从病入手治疗,对症状适度干预

对病和症状有了正确的认识之后,讨论治疗才更有针对性。

医学,面对的是复杂的生命现象,既是最新科学技术的主战场,也是人类自我关怀和探寻生命意义的最前沿。

人的一生,难免要面对疾病与生命的诘问,就医、问诊、治疗……对于绝大多数而言,是盲目机械地“遵医嘱”,带着焦虑和疑惑被动参与到治疗中。“病”“症”不分、与医生沟通困难、不能准确表达问题、生病后陷入悲观和恐慌屡见不鲜。这一切都源于对疾病认识不清、缺乏最基本的医学常识。

作者薄世宁为北医三院重症监护科副主任,在一线工作近20年,每天面对着急迫、棘手、复杂的重症病患,和时间赛跑,从死神手中抢回生命,经常上演。这部历经3年打磨的作品是他从医多年的总结,他希望通过这部医学通识作品弥补病患与医生的鸿沟,普及医学基本知识的同时,也深刻探讨医学的本质、医生的角色、以及生命的意义。

这本书能让你在短时间内丰富对医学的认知并建立起医学思维。无论对于你自己还是家人的健康观,都将有颠覆式的影响。医学的基础共识、疾病的缘起、医疗活动的实质、医学的重大里程碑……全书将从七大主题带你看懂医学,让医生的智慧为你所用。

内容来源网络,健康邦编辑整理,版权属原作者,转载请注明出处。投稿邮箱:

qq.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