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颈梗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查便观色,儿科医生基本功 [复制链接]

1#

临床中,小儿形形色色的大便会让临床医生和患儿家长云里雾里,而婴幼儿大便的次数和性状常反应其胃肠道的生理与病理状态,对疾病的诊治起到重要作用。

下面结合婴幼儿特殊的生理特点简单介绍婴幼儿的粪便特点!

一、婴幼儿消化系统生理特点

婴幼儿的胃:大部分呈水平位,位置高于成人1-2椎体,3岁以后逐渐接近成人水平。胃内容量方面:出生时为7ml,1岁末可增加到-ml,所以婴幼儿经常出现吃奶后的吐奶。

婴幼儿的肠道:新生儿出生时肠道内无菌,出生后细菌迅速从口及肛门侵入,3天后肠内细菌数量基本接近高峰,但菌群的稳定性较差,当发生细菌感染或使用抗生素不当时,很容易发生菌群紊乱。

小儿的肠黏膜对微生物的通透性增高,故较容易引起全身感染和变态反应性疾病。

二、正常婴幼儿大便

1、胎粪:

新生儿生后3日内排出的便,性状粘稠,颜色黑绿,无臭味,主要是由脱落的上皮细胞、浓缩的消化液及胎儿时期吞入的羊水构成。若生后喂养得当,生后2-3日大便即可转为正常。

2、母乳喂养儿大便:

纯母乳喂养的婴幼儿,色*或金*,呈膏状或带少许*色粪便颗粒,偶尔稍稀或带绿色,不臭、有酸味。排便次数在2-4次,但若突然排便次数明显增多应考虑为病态。若每日排便次数在6-8次,大便不稀,生长指标好,则不认为是病态,逐渐增加辅食后次数可减少。1周岁后大便次数约1次/日。

3、人工喂养儿大便:

配方奶喂养的婴儿,粪便淡*或灰*,因蛋白含量高,较干稠,且气味相对较臭,大便次数约1-2次。部分奶粉喂养的婴幼儿大便中可带有白色凝块,可通过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微环境缓解。

4、混合喂养婴幼儿大便:

母乳、配方奶混合喂养的婴幼儿,若同时添加淀粉类食物,大便次数会增多,稠度降低,呈暗褐色,臭味加重,增加蔬菜水果等辅食后,大便形态恢复到成人状态。初次加绿色蔬菜时,会有少量绿色菜泥排出,此为正常现象,如没有腹泻,可继续数日,待肠道适应后可缓解。

三、婴幼儿病态大便

1婴幼儿大便酸臭味增加,常因为饮食中蛋白含量高导致肠道细菌分解产生硫化氢、粪臭素及吲哚等物质产生增加所致。2当排出酸味泡沫便时,考虑碳水化合物消化不良或者肠道内益生菌减少,条件致病菌或致病菌分解增加导致;3若粪便外观呈奶油样或可见到脂肪粒时,表示患儿进食脂肪增多或脂肪消化不良所致;3若见到奶瓣儿,多是未消化的脂肪与钙或镁形成的皂块,少量时不提示病态,大量奶瓣儿形成则提示为病态。4当发生大量绿色便时,通常提示肠道蠕动活跃,粪便中的胆绿素未经过还原形成胆红素而表现为绿色,常是腹泻将至的象征。6若存在胆道梗阻,如先天性胆道闭锁的婴幼儿,大便为陶土色。3缺铁性贫血婴幼儿补充铁剂或消化道出血婴幼儿大便可表现为黑色。8若大便干燥,表面带鲜血,常提示有肛门裂或直肠息肉。若阵发性哭闹患儿排除果酱样大便,需要考虑肠套叠。9若排出脓血粘液便常是肠道感染的表现。10若间断有黏液或者血丝,伴有或不伴有湿疹的婴幼儿要考虑肠道过敏。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