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颈梗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立秋后,补充三物,常按三穴,做好四防,健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症状 http://www.bdfyy999.com/

“立秋”是指暑去凉来,是一年中气温由升温向降温的转折期,意味着秋天的开始,是秋天的第一个季节。

而今年的立秋正处于三伏天,所谓秋后一伏热死人,一旦出现“秋老虎”,天气逐渐转向干热,人们要更佳的注重养生防病。

古代将立秋分三候“初侯凉风至”在立秋后,很多地方开始刮偏北风,也带着一丝凉意;“二侯白露降”,立秋后昼夜的温差会变大,所以晨起时外面小植物会出现晶莹的露珠;“三侯寒蝉鸣”,这个时节,是禅最舒适的季节,在树枝上得意地鸣叫着。

明日立秋,养生谨记“四防,三补”,赶走秋老虎,助你更健康

立秋养生,做好“四防”!1、防“秋燥”

入秋后,第一要防的就是“秋燥”,燥是秋季之主气,而容易被秋燥所伤的就是肺脏。

传统的中医认为,秋主燥肺,燥气会通过鼻子进入肺脏,伤及肺的津液,引起干咳,哮喘,肺炎等疾病的出现。

此时要多吃一些“滋阴润肺”食物,如银耳,雪梨,百合等食物,防秋燥,养肺脏。

2、防“秋膘”

中国民间有贴秋膘说法,夏天天气炎热,食欲下降,睡眠质量差,人体会消瘦,到了秋季,脾胃的功能提升,秋季也是丰收的季节,人们就开始“增膘”。

但是要注意合理的控制自己的体重,对于肥胖者来说,过度的肥胖会增加多种疾病的发生,这时,要注意节制饮食,适当的运动,避免体重飙升。

3、防“伤风”

虽说还没有出三伏天,但随着立秋的来临,温度会慢慢的降低,也会有阵阵的凉风袭来,也会增加细菌病毒对身体的侵蚀

尤其是白天和晚上的温差大,再加上天气闷热,经常开风扇,空调,很容易遭受风寒,导致热伤风等,引起感冒,咳嗽,炎症等。

4、防“心脑血管”

立秋至,天气属于闷热的状态,汗液大量的蒸发,人体会增加大量的血流量,引起血管痉挛,对于血压高,心脏病的人,会造成血管扩张,引起异常的出血症状。

在这在气温高的时候,人体血流会流向皮肤,导致心脏,大脑组织的缺血,缺氧,引起动脉硬化,血栓,诱发心梗,脑梗。

立秋养生,做好“三补”!1、茄子

民谚有: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此时也是茄子熟的季节被称为是“秋茄”。

茄子有清热止血、祛风通络、宽肠利气的功能,也含有其他蔬菜中的维生素,矿物质等,其中主要的是含有大量的维生素P。

维生素P是黄酮类化合物,有极强的抗氧化,清除心脑血管,预防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等作用。

研究发现,茄子时蔬菜中具有极强的“抗癌高手”,其中的龙葵碱成分能抑制消化系统肿瘤增殖。

2、玉米

玉米的营养价值极高,其性味甘、平,归胃、膀胱经,有健脾益胃、利水渗湿作用。

其中也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可调节肠道健康,提升胰岛素的敏感性,有降血糖的功效。

玉米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A,维生素C,以及谷氨酸等,有抗衰老,预防动脉硬化,防癌抗癌的功效。

3、莲藕

莲藕,性平、味甘,有清热解燥的功效,莲藕是非常“养人”的一种食物,也是适合秋天食用的小食物。

《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藕:“补中养神,益气力,除百病,久服轻身耐老。”

气候干燥可适当的吃些莲藕,有袪火,止咳,解渴,消炎,润肺的功效,并且也是养胃滋阴、健脾益气的佳品。

最后,常按三穴,为秋冬打下基础!

1、关元穴

《扁鹊心书》中记载,“每夏秋之交,即灼关元千柱,久久不畏寒暑”。

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是元气出入的关卡。

经常的按摩或是艾灸,作为保健强身长寿穴。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疏通经络,补虚益气,调节肠胃等多种的作用。

2、大椎穴

《甲乙经》说过“大椎,三阳,督脉之会”,大椎穴又称“督阳之海”,能主宰全身,更是保健要穴。

大椎穴的位置:位于人体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大椎穴可预防感冒风寒,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对于咳嗽,肺脏损伤,以及心脑血管疾病都有极大的作用。

3、迎香穴

迎香穴位于鼻翼外缘约0.5寸、鼻唇沟中,是秋季养肺,通鼻的最佳的穴位,此时是气管炎,过敏,呼吸道等问题出现的频繁的季节。

经常的按摩迎香穴,有清热散风,去燥润肺,宣通鼻窍的作用,针对防风等引起的流鼻涕、鼻塞,鼻炎,咳嗽,呼吸困难,发烧等症状都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图片来源网络,如侵权,麻烦联系删除,谢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