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大寒。过了大寒,冬天就要结束,春天就要到了,大寒时节寒潮南下频繁,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古有“大寒大寒,防风御寒”之说,专家表示大寒节气是最适合养生的时节,大寒养生特别要防这“六寒”。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大寒节气
1、防腰寒
腰部受寒,最容易引起的就是腰椎间盘突出、腰部疼痛等疾病。此外,腰骶部受凉,会引起妇科疾病,如痛经、盆腔炎等等。腰部为“带脉”(环绕腰部的经脉)所行之所,特别是脊椎两旁的后腰是肾脏所在位置。肾喜温恶寒,常按摩能温煦肾阳、畅达气血。可双手搓腰来强壮腰脊,具体的做法是:两手对搓发热后,紧按腰眼处,稍停片刻,然后用力向下搓到尾椎骨(长强穴)。每次做50~遍,每天早晚各做一次。
2、防背寒
流鼻涕、咳嗽、头痛……风寒感冒是冬天最常见的毛病。其实,冬天的大多数呼吸道疾病都与背部受寒有关。中医讲背部有肺枢,如果不注意背部(尤其是上部)保暖,就会引起风寒咳嗽、哮喘、鼻炎等呼吸道疾病。此外,背部的下部若不注意保暖,易引起胃部疼痛、胃炎等疾病。
3、防颈寒
颈部是人冬天最需要注意保护的部位,因为很多颈源性疾病,都是由于寒气入侵颈部引起的,如头痛、头晕、颈部僵硬、失眠、眼眶胀痛等等。这是因为,颈部是人体的“要塞”,颈椎上承头颅下接躯干,神经血管交错密集,又与生命中枢延脑紧密相连,处于人体神经中枢的重要部位,还是心脑循环的必由之路,一旦发病必然影响心脑血管和神经中枢,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哪怕在广东的冬天,也建议人们最好穿高领的衣服,或者给颈部添加一条围巾,挡住寒风,给脖子保暖。
4、防足寒
俗话说“寒从足下起”,足部有许多末梢神经,如果足部受凉,会引起全身不适。此外,对于女性而言,如果足部寒气入侵,会导致月经不规律、痛经、量少、色黑、有血块等异常症状。
建议人们一周可以泡两三次脚。脚上有人体各脏腑器官的反射区和穴位,以及经络,人体脚上有6条主要的经络,包括三条阳经(膀胱经、胃经、胆经)的终止点,和三条阴经(脾经、肝经、肾经)的起始点,都在脚上,因此,热水泡脚等于刺激了这六条最主要的经络。
5、防鼻寒
天冷后“凉燥”更明显,鼻炎成了许多人的大麻烦。此时“不妨以寒制寒”!每天早上或者外出之前用冷水搓搓自己的鼻翼。每天早晚用冷水洗鼻有利于增强鼻黏膜的免疫力,是防治鼻炎的不错办法。用冷水洗鼻子时,顺便揉搓鼻翼可改善鼻黏膜的血液循环,有助缓解鼻塞、打喷嚏等过敏性鼻炎症状。
6、防肺寒
流鼻涕、咳嗽、头痛……风寒感冒是冬日最常见的毛病。症状较轻的,可以选用一些辛温解表、宣肺散寒的食材,清代《惠直堂经验方》中的神仙粥就不错。有歌云:“一把糯米煮成汤,七根葱白七片姜,熬熟兑入半杯醋,伤风感冒保安康”。温服后上床盖被,微热而出小汗。每日早、晚各1次,连服2天。
最后专家提醒,此时应该早睡晚起、劳逸结合、养精蓄锐,要记得增添衣物防寒防风。正应对了那句老话:“大寒大寒,防风御寒。”在“大寒”节气应尽量避免在早晨和傍晚出门,因为一般昼夜温差较大,人体容易受寒,引发疾病。许多女性体质易寒凉,女性属阴,更易寒凉。在大寒节气,更应做足保暖功课。重点部位就是腰、膝、双脚,尤其是经期,要添加衣物,适当饮食温补。
大寒养生要顺应冬季“藏”的原则,最简单的方法是早睡晚起,每天多睡1小时,上班族则提倡早睡1小时。早睡可以养人体的阳气,晚起可以养阴气,使精气内聚以润五脏,从而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大寒节气养生
老人尤其要注意大寒养生。每年大寒过后,患心肌梗死、脑出血、急性肺炎、慢支等疾病的老年人就会增多。因此,老年人尤其要注意不宜过早起床,晨练要推迟一些,最好待日出后再出门。因为早晨寒气生发,有时还有雾气,极易寒邪侵入。除此之外,老年人还要注意颈背部保暖(背部是人体的阳中之阳)、脚的保暖(所谓“寒从脚下起”,可每晚坚持用热水洗脚)、注意室内温度(居室温度最好保持在15-18,室内外温差不要超过7),另外,外出时要穿着暖和,如头戴帽、脚穿袜,以防冷空气侵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