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颈梗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手脚凉捂不暖5招让你在这个冬天,气血通畅 [复制链接]

1#

最近南方大幅度降温,一出门脸和手都被冻得生疼,都说北方的冷是物理攻击,南方的冷的魔法攻击,这湿冷的感觉,是穿再厚的衣服也没用的,感觉这股子寒意能钻到骨头里,让人不自觉的发抖。

天气一冷,我们的气血循环也就不畅,血遇寒而凝,就跟河里流动的水一样,天冷也会结冰。气血循环变缓,不能及时输送到四肢末节,就容易手脚冰凉,面色暗淡,有斑斑点点。

身体暖和,气血才能通畅,这样才能避免总是闹毛病。把身体暖起来,就如同春回大地一般,我们的身体就如同冰封的土壤,只有暖起来了,万物才能焕发生机。

自古以来,到了冬季人们就知道保暖了,论起养生,咱们还真不如古人,前几天坐地铁,看见有个姑娘穿着长裙,光着腿,连光腿神器都没穿,心想这可真是要风度不要温度。

在古代虽然没有保暖的羽绒服,但人们也会制作御寒的冬衣。斗篷就是古人用来御寒的外衣,到了天寒地冻时,还有手炉和足炉,就和我们现在用的暖水袋一样,捂手捂脚。

同时古代还有火墙和火道,能工巧匠们将宫殿的墙壁砌成空心夹墙,俗称“火墙”,比如秦代咸阳宫遗址的火墙结构就非常出名。墙下挖有火道,联通设于殿外的烧炭炭口,炭口里烧上木炭火,热力就可顺着夹墙温暖到整个大殿。而且,为了使热力循环通畅,火道的尽头还设有气孔,烟气由台基下出气孔排出,这就类似于原始暖气。

连古人都这么努力的保暖了,那么作为更为先进的现代人,别再为了美丢了健康,在这个寒冬里,做好保暖,护好气血,最重要,分享5个简单方法,让我们从头暖到脚,气血更通畅、更饱满!

1、暖头

头是诸阳之会,也就是人体所有阳经交会的地方。头部的气血有瘀滞,不仅会引起头部的问题,还会影响到全身。

而且如果不注重头部保暖,头部长时间受到冷风侵袭,很容易让面部发生肿胀,肌肉冻僵了,气血运化迟缓,就容易出现口眼歪斜,面瘫等情况。

所以天气特别冷的时候,洗脸都别用冷水,早上锻炼也不要迎着冷风。这个舒缓头部气血的方法,平时多做,有助于舒活我们头部的气血,只需要每天梳一梳,头部就通畅了。

只需要准备一把梳子,我们头部有督脉、膀胱经和胆经循行经过,常加刺激,能够升举清阳,百脉调和,振奋督脉的阳气,帮助膀胱经排除体内的垃圾,疏通胆气,让人心情舒畅,祛风明目,让气血更通畅。

首先先从我们的发际线这里往后梳,一直刮到后脑勺。这是在梳理督脉,梳的时候,梳齿一定要是垂直于头皮。

两侧膀胱经和胆经同样的梳法,一开始梳的时候,很多人会觉得很痛,这就说明气血瘀堵,不通,梳一段时间以后就会好很多,我们在梳头的时候最好留心观察自己的痛点在哪里,这个地方可以着重按揉一下,我每次梳完之后都感觉头皮热热的,一下子就暖起来了。

2、暖颈

冬天我们的脖颈也是个需要保暖的部位,有的人一摸后脖颈子冰冰凉,甚至还有鼓出来的富贵包,这都是气血瘀滞不通,这地方被寒气侵占了,那么我们全身的气血都堵了。

我们后脖颈有个大椎,就是低头凸出来的那个位置,我们身体十二条阳经与督脉都相交于大椎,我们知道督脉是阳脉之海,运行先天之气,那么阳经和督脉都汇聚大椎,这里可谓是交通要塞,堪称阳中之阳。就和古代打仗一样,这里一定是必争之地,如果此处着了风寒受了凉,不通瘀堵了,气血走到这里过不去,就容易头疼脑热,头晕恶心。

而且大椎不通,阳气就升不上来,体内的阴浊之气就会很重,邪气也重。这里瘀堵,气血上不能于头部,肩颈就会出问题,加上睡不安稳,记性差,还会手麻,酸痛等。

分享一个让后脖颈快速暖起来的方法,气血也能更流畅。拿一条干毛巾,在我们后脖颈的位置来回拉扯摩擦,很快这一片部位都会暖起来,当我们后脖颈受了风寒,头晕头痛的时候,就试试这个动作。

如果我们不光是后脖颈这里凉凉的,连同后背都觉得发酸、僵硬、冰凉,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毛巾往下走,在我们的背部来回拉扯,等到生热暖起来后,一定要马上做好保暖,最好喝上一杯温热的白开水,有助于寒气的排出。

3、暖背

腹为阴背为阳,我们的身体背部属阳,督脉就位于后背的脊柱上,调节我们阳经的气血。很多人天一冷,自身的阳气不足,气血不够,就会感受到背后嗖嗖冒冷风。平时我们可以多刺激刺激督脉,让全身的阳气动起来,帮助我们抵御寒冷,从内而外让身体暖起来。

分享一个简单的方法,既不用拔罐也不用刮痧,自己就能每天做,让后背暖起来,让督脉气血畅通。这个方法很多大爷大妈们都做过,就是撞背。

每次去公园遛弯的时候,就能看到很多人在撞背,以前不理解,直到现在踏入养生圈才发现它的好处。现在天气冷,不愿意出门的,可以在家撞撞后背,只需一面墙。

方法:背对着墙,双脚岔开与肩同宽,脚和墙距离约一个脚的长度,站稳之后,全身放松,胯稍微下落,双手抱臂,置于胸前,这样等于把督脉以及后背的膀胱经都亮出来了,先深吸一口气,身体自然向后倒,撞击墙,在撞墙的一瞬间用鼻子和嘴巴一起呼吸,并发出“呵”的声音。

等到身体弹回去时,再继续撞,一下接一下,动作要有力但不要过于生猛,循序渐进,每天10分钟,背部能感受到发热,甚至有股痒痒的感觉,这是经络气血都动起来了。

4、暖腹

小时候,天气热,又没有空调,很多小孩子基本上图两块,衣服也不怎么穿,但是大人总会用肚兜把孩子的肚子给保护起来,自古以来,国人就向来重视腹部的保暖,因为这里是全身最容易被寒邪侵犯的地方。

相对于背部来说,腹部要柔软、薄弱的多,很多人的肚子摸上去都是凉凉的,腹部的肉肉也是最厚最多的,这是因为我们脏腑想要工作,生化气血,一定要有热量位置,必须保证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不然就会罢工,所以肚子这里就会长出来一层又一层的脂肪来保暖,我们的身体远比自己要了解自己。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过去卖冰棍儿的车上,都会盖个厚棉被,冰棍在棉被子里就不会化,我们肚子上的脂肪就和棉被的效果类似,里面越寒,这棉被就越厚,所以咱们肚子上肉肉多的朋友注意了,这表明咱们腹部里面的脏腑受寒了,一定要暖起来。

尤其是女性朋友,我们的胞宫非常容易受寒,在正常的情况下,胞宫温暖才健康,这个地方最怕寒凉,因为没有宝宝喜欢住在冰冷的房子里。在这个孕育生命的宫殿,如果长时间寒湿堆积得不到化解,那么是很难“有宝宝入驻进来的”,所以女性朋友一定要保证腹部处于温暖之下。

很多人喜欢用暖宝宝来温暖腹部,这个热量是外部的,只能给我们保暖,但是无法从内部瓦解寒湿,等于贴了我们能暖,但是不贴,肚子又凉凉的,分享一个自制的艾叶粗盐袋子,比暖宝宝要经济实惠,而且艾草是纯阳之草,能帮我们身体驱寒逐湿,温补阳气,从内部瓦解这股子寒。

方法:用腌咸菜用的粗盐0.5-1公斤,和一些干的艾叶,装入毛巾缝制的口袋中。用微波炉加热以后,放在肚脐上热敷。待盐袋凉了以后,可以继续加热热敷。时间可以在晚上睡觉前敷一敷,睡得很安稳,而且这个方法不光腹部寒凉可以用,像是我们的膝盖、颈部、背部等部位,都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暖一暖,温通经络,舒活气血。

如果想要偷懒,还有一个更简单的方法,是当时看书时发现的,这个方法是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根据道家的脐灸法提出来的。

他曾在书中写道:“大约二十几年前,日本人发明了温灸器,放在肚子上暖暖的,这是日本人把中国老祖宗的方法拿出来卖钱,这个在道家叫脐灸法,其实用不着那个温灸器,我教你们一个方法,什么年纪的人都能用,很安全。”

这个方法利用的是我们的肚脐,肚脐有“命蒂”之称,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靠的就是肚脐从母体吸收营养和呼吸,所以千万别小看了肚脐的作用。用桂圆肉一颗,花椒六、七颗,加上艾绒一同打烂,晚上睡觉时挑一点,小指甲面那么大,放在肚脐里就行了,用橡皮贴把它封住去睡觉,比温灸器还要好。

平时总是肚子凉凉,胃疼拉肚子的都可以这么用,我们的身体很聪明,需要的它会吸收,不需要的就不吸,这样连续用一段时间,早晨起来嘴巴就不苦苦的了,也不干了,腹部暖暖的。

里面所用的艾草、花椒和桂圆,都是温热性质的草本,尤其是艾草,主补阳,通经络,舒活气血;花椒是用来散寒的;桂圆肉有益气血,主要起到补益的作用。

这三味结合在一起使用,能很好地驱散腹部的寒气,把阳气温和地补进去,还有宁心安神的效果,非常适合咱们阳气不足的中老年朋友,以及平时没有过多消耗但依然觉得很累,没精神的年轻人。年轻人熬夜多,又贪凉,所以对于阳气的耗损很严重,如果你经常有以下方面的困扰,就试试自己做一做艾灸贴,睡觉前塞一粒,不费事还能暖身补阳。

1.一吃冷的油的就拉肚子,腹痛;

2.口腔溃疡、牙龈肿痛、长痘;

3.怕冷,经常手脚发凉;

4.腹部凉,经常胃疼;

5.脸部、头发爱出油;

6.睡不好,且舌头两侧齿痕重;

7.痛经,有血块;

如果中了3条以上,按照下面的方法试试。

材料:桂圆肉、花椒、艾绒按2:1:1的比例,也可以按照这个剂量,桂圆肉20粒、花椒30克、*金艾条1根。把花椒里多余的杂质捡出来,花椒、龙眼肉放入料理机,打碎;把艾条里的艾绒取出,一点点加入料理机,继续搅拌,捏成一个个小球。晚上睡觉时,把它放到肚脐眼,用医用胶布贴住固定,第二天早上起床时取出。

在贴肚脐贴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睡前贴,到了第二天早上10点前就一定要取下了,不是贴的时间越长越好;如果皮肤容易过敏,可以用纱布和保鲜膜,目的把这个球封在肚脐孔里就可以了,方法不拘;如果身体容易上火,就在两脚脚心处各贴一个,能引火下行,把上半身的心火引下来与脚底的肾水相交,贴三天停一天。

这个肚脐贴建议咱们平时腹部冰凉,阳气不足,气血不畅,怕冷的朋友贴,小朋友不建议贴,孩子火力旺,容易贴上火。

北京同仁堂肚脐贴家庭装送礼艾脐贴气艾草贴淘宝月销量83¥69购买

如果觉得自己麻烦,那也可以试试这款现成的艾灸贴,在南怀瑾老先生的方子上添加了酸枣仁和枸杞,也是助阳之物,酸枣仁还有安神,滋补心阳的效果,艾绒选用的是南阳三年的陈艾,更适合做这个肚脐贴用,这个艾草球的表面是花椒粉,对于散寒更有帮助,加速身体吸收的,专用贴用的是无纺面贴,透气性较好。

每一颗都用蜡纸裹好,放到玻璃瓶里保存,用的时候只要撕开蜡纸,塞进肚脐孔里即可,贴上专用贴即可,如果贴了几天觉得自己的皮肤很敏感,也可以把自带的专用贴换成纱布、保鲜膜或是创可贴都可以。

5、暖脚

每逢冬季,都是冻手冻脚的季节,脚被称为我们的第二个心脏,也处于气血循环的末端,很多人一入冬,最冷的就是脚,穿了棉鞋都不暖和。

人之有脚,犹如树之有根;树枯根先竭,人老脚先衰。而且有句老话脚寒从脚底生,我们冬天保暖,一定别落下双脚。我家有位八十多岁的老人,从我记事儿开始,就一直坚持泡脚,每逢冬天,我们冻得哆哆嗦嗦缩在屋里的时候,老人家中气十足,穿个棉袄就出去遛弯和街坊聊天,手脚也是常年温热不凉的。

老人家总说,这泡脚可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养生方法,不能不信。的确,早在晋朝嵇康《养生论》中就有写道:“春天洗脚,升阳固托;夏天洗脚,湿邪乃除;秋天洗脚,肺腑润育;冬天洗脚,丹田和暖。”

在寒冷的冬天,睡前泡泡脚,感觉全身都暖起来了,脚往水里一伸,一股热流慢慢贯穿全身,特别舒服,当然光用热水泡明显“火力”不足,我们可以学学古人,在泡脚水里加点料。古人常用艾草、生姜、花椒等物来泡脚,驱寒暖身。

在冬季想要让气血运行的更通畅,除了生姜、艾草这些基本的泡脚物,再分享一个组合的方子,也是老祖宗们留下来的智慧哦,因为我们体内不光有寒气,可能还有湿气、热气等等,环境非常复杂,有的人单用艾草或是生姜泡脚,感觉效果并不明显。

现在大多数人的体质都能和痰湿挂上钩,痰湿体质的人气血运行更加受阻,像是腹部、背部、手脚基本常年都是冰冰凉凉的,以及每天都在干嗓子有黏黏糊糊的痰卡着,不爽利。这种痰湿会随着我们的气血运行跑的到处都是,跑到哪儿就堵到哪儿,五脏六腑,血脉筋骨,都可能被堵,越堵,气血流通就越差,身体也就越容易冷,捂不暖。

所以咱们喜欢泡脚或是有泡脚打算的朋友们,可以试试这个被药王看中的温胆汤,这个最初是由南北朝医师姚僧坦所创,后来药王孙思邈将其记录在自己的《备急千金要方·胆虚实》中。

后来因为效果神奇,不断为后世所用,配方也不断在加减变化,发展到现在的配方为:取茯苓30克,半夏6克,枳实6克,炙甘草6克,陈皮6克,竹茹6克。大家也可以按照这个配比去搭配,把所有的草本包好封在纱布袋子内,泡脚的时候扔到桶里即可,很方便。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为什么这里面的草本能帮我们舒活气血,把这些污浊都给散开。首先枳实是破气的,相当于化痰的先锋,破除固有的痰湿,把阻滞的状态打破,这样脾胃的气机就开了。半夏主化痰,半夏比较猛,又性温,有降气之效,可以把痰温化,降气则是可以推动着痰往下走。

其次茯苓是祛湿降浊的,它可以把身体多余的废水通过小便排出去。竹茹性微凉,善开胃郁,降胃中上逆之气使之下行。竹茹让胃气顺着人体往下走,只有胃气降了,胆气和肺气才能上升。而且竹茹凉润降逆,可清肺利痰,有宣通三焦水道的作用,可以把痰湿都给化出去。

最后甘草可以滋补脾胃的津液,有健脾之效,脾胃的营养足了,自然运化也会更好。

不难看出,这个配方之中主要是调理脾胃气机,把里面的瘀阻化开,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想要气血充足,那么脾胃这个源头一定得养好,脾胃内的环境一定得干净。

如果不想麻烦,懒得自己去搭配,也可以试试这款搭配好的温胆汤泡脚包,草本都是按照上述的配比,而且所有的草本都被剪成了细细小小的颗粒,有利于里面成分的释放,为了方便清理,所有的草本都被封在无纺布的袋子中,结实耐泡,不容易漏。

想要里面成分完全释放出来,我们可以提前煮一煮这个泡脚包,煮沸后继续煮10分钟,能看到水慢慢变成茶褐色,这时候把泡脚汤和泡脚包一起倒进脚盆里,再去调水温,一般不超过45度,每次泡15~20钟足够了。

我们在泡脚时,别东倒西歪,歪在沙发上泡,最好坐直身体,这样体内的气机才顺畅,从上到下都是通着的,有利于体内这些湿浊,寒气的排出,感受一股股暖流涌入身体,我们可以隔三差五用一用这个温胆汤,平时再加上艾草或是生姜泡脚,相当于先疏通身体,才往里补阳气,这样才能补到位。

以上这5个让身体从上到下暖起来的方法,希望能在这个寒冷的冬天,能让我们的气血更饱满,身体更暖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